企業安全知識競賽試題
建立企業的安全管理,對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那麼你對企業安全知識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1、泡沫滅火器可用於帶電滅火。×
2、物質的燃點越低、越不容易引起火災。×
3、任何電器裝置在未驗明無電之前,一律認為有電。×
4、凡是設有倉庫或生產車間的建築內,不得設職工集體宿舍。√
5、可燃氣體與空氣形成混合物遇到明火就會發生爆炸。×
6、火場上撲救原則是先人後物、先重點後一般、先控制後消滅。√
7、當單位的安全出口上鎖、遮擋,或者佔用、堆放物品影響疏散通道暢通時,單位應當責令有關人員當場改正並督促落實。√
8、凡是能引起可燃物著火或爆炸的熱源統稱為點火源。√
9、生產、儲存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大型企業應當建立專職消防隊,承擔本單位的火災撲救工作。√
10、使用過的油棉紗、油手套等沾油纖維物品以及可燃包裝,應放在安全地點,且定期處理。√
11、發現火災時,單位或個人應該先自救,如果自救無效,火越著越大時,再撥打火警電話119。 ×
12、崗位消防安全“四知四會”中的“四會”是指:會報警,會使用消防器材,會撲救初期火災,會逃生自救。√
13、焊接管道和裝置時,必須採取防火安全措施。√
14、滅火器材設定點附近不能堆放物品,以免影響滅火器的取用。√
15、二氧化碳滅火器可以撲救鉀、鈉、鎂金屬火災。×
16、裝修房間時,把電氣及線路敷設於裝飾牆面和吊頂內,沒有任何隔熱防火措施,與可燃易燃材料直接接觸,電氣裝置長時間工作很容易引發火災事故。√
17、泡沫滅火器應放置在高溫地方。×
18、一氧化碳的爆炸極限是12、5%~74、5%,也就是說,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的濃度小於12、5%時,遇明火時, 這種混合物也不會爆炸。√
19、禁止在具有火災、爆炸危險的場所使用明火;因特殊情況需要使用明火作業的,應當按照規定事先辦理審批手續。√
20、從消防觀點來說,液體閃點就是可能引起火災的最低溫度。√
21、安裝在爆炸危險場所的燈具應是防爆型的。√
22、用水直接噴射燃燒物進行滅火,屬於冷卻法滅火。√
23、高層民用建築內不能使用瓶裝液化石油氣。√
24、泡沫滅火器可以撲救貴重物品、儀表火災、×
25、公共場所室內裝修時,只要配備足夠的消防器材,可以使用易燃材料。×
26、發生火災後,為儘快恢復生產,減少損失,受災單位或個人不必經任何部門同意,可以清理或變動火災現場。×
27、電器產品、燃氣用具的安裝或者線路、管路的敷設不符合消防安全技術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止使用。√
28、精神病人放火,沒有人需負責任。×
29、生產易燃易爆物品的單位,對產品應當附有燃點、閃點,爆炸極限等資料的安全技術說明書,並且註明防火防爆注意事項。對獨立包裝的易燃易爆危險物品應當貼附危險品標籤。
√
30、特殊情況下單位和個人可以挪用、拆除、埋壓、圈佔消火栓,佔用消防通道。
×
31、易燃易爆工廠、倉庫內一律為禁火區。各禁火區應設禁火標誌。√
32、電加熱裝置必須有專人負責使用和監督,離開時要切斷電源。√
33、三氯化鋁、磷化鉛可以用水撲救。×
34、禁止攜帶易燃易爆危險物品進入公共場所或乘坐交通工具。√
35、 雷電時不應靠近陽臺、防盜網等金屬物。√
36、在大樓內,火勢向上蔓延的最快途徑是熱輻射。×
37、企事業單位在開展業務工作時應該與消防安全實行同計劃,同佈置,同檢查,同評比,同總結。√
38、電器開關時的打火、高溫發紅的鐵器和電焊產生的火花都是著火源。√
39、配電箱內所用的保險絲應該越粗越好。×
40、 颱風來臨應加固戶外臨時搭建物和易被風吹動的門窗等物。√
41、“ABC乾粉滅火器”的意思是能滅A類、B類和C類火災的滅火器。√
42、發現有人觸電,用手拉觸電者,使其脫離電源。×
43、壓力容器一般事故是指容器由於受壓部件嚴重損壞如變形、洩漏、附件損壞等,被迫停止執行,必須進行修理的事故。×
44、火災發生時應趕快乘坐電梯撤離現場。 ×
45、一般紗布口罩不能起到防塵口罩的作用。√
46、進入鍋爐內部工作時,應首先上好盲板,將停用鍋爐與正在執行鍋爐的蒸汽、給水、排汙管道隔開。√
47、氣瓶的充裝和使用人員可以穿化纖服裝。×
48、對氣瓶而言,設計壓力小於12、25Mpa的為低壓;大於等於12、25Mpa的為高壓。√
49、我國標準分為國家標準、專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級。×
50、強制性標準必須執行,但因特殊情況,可以經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降低技術要求執行。×
51、壓力錶是測量容器中介質壓力的儀表,可以直接顯示出容器內的壓力值,使操作人員正確瞭解容器內壓力,防止發生超壓事故。√
52、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有嫌疑的產品可以設立報驗、報檢等制度,防止不合格產品進入本地市場。×
53、同一種粉塵,在空氣中的濃度越高,吸入量越大,則塵肺病的發病率就越低。 ×
54、特種裝置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制定特種裝置應急預案。特種裝置使用單位應當制定應急專項預案,並定期進行事故應急演練。√
55、含硫化鈉的廢水可以用酸性溶液回收。×
56、長期吸入石棉粉塵可引起呼吸系統腫瘤。√
57、張貼危險警告標誌可以最有效的減輕化學溶劑對工人的危害。 ×
58、貯存危險化學品的建築物或場所的輸配電線路、燈具、火災事故照明等用電都應符合安全要求,但不必安裝避雷設施。×
59、搬運易燃易爆化學品時,應該輕拿輕放,輕拖、輕拉、輕拋、輕滾。 ×
60、有毒物品應該存放在酸類物質附近。 ×
61、對於遇熱遇潮容易引起燃燒、爆炸或產生有毒氣體的危險化學品,在裝運時應採取隔熱、防潮措施。 √
62、苯、甲苯、四氯化碳等屬於有機溶劑毒物。√
63、安全色中的藍色表示提示、安全狀態及通行。 ×
64、使用的木梯,為便於發現裂痕,應漆上有顏色的油漆。√
65、煤氣中毒的原因是由於人吸入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後,使人的血液很快失去供氧能力從而導致煤氣中毒。 ×
66、幫助觸電者脫離電源時,不可直接用人的肢體或其他金屬及潮溼的物體作為救護工具。√
67、人造纖維板製成的物品對人體無害。×
68、身上沾上油汙,應用有機溶劑清洗。×
69、噪聲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是使人心跳加快、血管痙攣。 ×
70、國務院制定釋出的《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確定了事故分為重大事故、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三個等級。×
71、消防車庫門口和消防栓、通勤車站、油庫門口不允許停車,但可以停在旁邊。×
72、從事化工生產選擇呼吸防護用品時,應該考慮有害化學品的性質、作業場所汙染物可能達到的最高濃度、作業場所的氧氣含量、使用者的面形和環境條件等因素。√
73、高壓輸電線下可以進行新建房屋、搭設工棚等施工作業。×
74、施工現場“三寶”是安全帽、安全帶、腳手架。×
75、施工現場內的腳手架、斜道板、跳板和交通運輸道路,如果有雨水、冰雪,要隨時採取鋪設草墊等防滑措施。√
76、下腳手架時,如果腳手架不高,可以跳下。×
77、安全帽是用來遮擋陽光和雨水的。×
78、叉車行駛時,貨叉應該儘量靠近地面。 ×
79、 高架提升機也可採用滑動導靴。×
80、 每日用完叉車後,司機應該檢查車輛情況,把車停在斜坡上。 ×
81、 正確配戴和使用個人安全防護用品、用具,是保證勞動者安全與健康的一種防護措施。√
82、 防護用品必須嚴格保證質量,安全可靠,但可以不舒適和方便。×
83、吊鉤磨損後,應嚴格按工藝要求打磨後補焊。×
84、起重機械的緊急斷電開關,應能斷開起重機械總控制迴路的電源。×
85、鑽孔時,當鑽尖快要鑽穿工件時,應該加快鑽尖下降速度以迅速鑽透。×
86、工人操作機械時穿著的“三緊”工作服是指袖口緊、領口緊、下襬緊。√
87、為了取用方便,手用工具應放置在工作臺邊緣。×
88、發現有人被機械傷害的情況時,雖及時停機,但因裝置慣性作用,仍可造成傷亡。√
89、常用119、110、120、122都是報警電話。√
90、電器著火可以用水撲救。×
91、火災逃生的四個要點是①防煙燻;②果斷迅速逃離火場;③尋找逃生之路;④等待他救。 √
92、生產和使用化學危險品時,必須要有安全防護措施和用具。√
93、焊接盛裝過汽油、燃油或油脂的容器時,應先敞開容器揮發幾個小時。 ×
94、氣瓶在使用前,應該放在絕緣性物體如橡膠、塑料、木板上。 ×
95、可移動電氣裝置的220V插座迴路應安裝漏電動作電流不大於30mA、動作時間為0、1s的漏電保護開關。√
96、對壓力容器進行內部檢修時,可以使用明火照明。×
97、手工焊機應該有適當的空載電壓。√
98、開啟氣瓶瓶閥時,操作者應該站在氣瓶正面。×
99、焊接作業使用的氣瓶應該存放在密閉場所。 ×
100、車工可以戴手套操作機床。 ×
101、工人操作刨床時,應該站在工作臺的正面。×
102、運轉中的機械裝置對人的傷害方式主要有撞傷、壓傷、軋傷、捲纏等。√
103、機器保護罩的主要作用是使機器較為美觀。 ×
104、在鍛造過程中,及時清除鍛件、錘子和衝頭的毛刺是為了使鍛件更為美觀。 ×
105、機床上所安裝的安全防護裝置主要是用於防止物件進入機器裡面。×
118、通風排毒的方法有區域性排風和全面通風換氣兩種。其中區域性排風效果更好,最為常用。√
119、粉塵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但不會發生火災和爆炸。 ×
120、火災發生後,如果逃生之路已被切斷,應退回室內、關閉通往燃燒房間的門窗,並向門窗上潑水延緩火勢發展,同時開啟未受煙火威脅的窗戶,發出求救訊號。√
121、職業中毒可分為急性、慢性和亞急性三種形式。√
122、火災使人致命的最主要原因是被人踩踏。×
123、車間抹過油的廢布廢棉絲不能隨意丟放,應放在指定地點集中處置。√
124、為防止易燃氣體積聚而發生爆炸和火災,貯存和使用易燃液體的區域要有良好的空氣流通。 √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