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怎樣預防地震
當前,我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其中地震是“群災之首”,給人類生產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壞。那麼,你知道嗎?今天小編蒐集了一些小學生預防地震的方法,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生預防地震的方法
一、安全意識存在問題現狀原因分析。
地震不僅會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也會使人們蒙受巨大的財產損失。無論在公共場所還是在自己家中,無論在室內還是在室外,都有可能遇到。近年來,突發性自然災害時有報道,剖析其中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的現象及原因。
1、存僥倖心理。地處神州腹地,像地震這種突發性自然災害,應該說,我們也許或多或少存有一些僥倖心理,認為出現這種災害離我們太遙遠了。
2、遇到時驚慌失措,不知如何自救。地震心理學上有一個:“12秒自救機會”, 在大地震發生前的瞬間,往往有地聲、地光和地面微動,先於強震動前12秒鐘左右出現於地表,作為大震即將來臨的預警訊號。這些臨震異常現象為人們提供了最後一次自救機會。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決不能慌亂。地震發生的時候特別突然,防不勝防,如果不能在幾分鐘內撤離危險建築,絕對陷入滅頂之災。只有平時掌握更多的自救常識,在地震時靈活運用,才可保平安。
3、安全保護措施缺乏。例如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的大地震時由於部分中小學校舍抗震能力弱,抗震能力不強的樓房經不住地震引發的巨大破壞效能量,不少教學樓在地震中倒塌,使得孩子的傷亡數字增加。
二、增強突發性地震的危機意識及應對措施。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為了把地震災害減少到最低限度,通過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提高廣大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掌握在地震來臨時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廣大小學生是這項工作的生力軍,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大家都來提高國民的防震減災意識,這是減輕地震災害有效的途徑。
1、社會各界對小學生普及地震科學知識,未雨綢繆應對措施。
小學生安全問題既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既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更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共同關心與重視。
A、利用網路、電視製作的動畫片等現代科技手段宣傳地震科學知識,提高防災意識。動畫片會小學生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歡樂,對他們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影響。運用直觀、形象、新穎、感染力、可視性強的動畫片展現地震的科學知識,潛移默化的讓小學生了解地震科學知識,掌握避震的逃生技能。
B、社群、家庭聯手保平安。對於小學生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裡,在家人的陪伴下度過,父母是孩子早期安全教育的第一個老師,所以家長對孩子成長起到了關鍵作用。家長利用節假日在社群人員的組織下開展防震等突發性自然災害如:“大手牽小手 安全共擁有”競賽等活動,帶動家長的同時教育了孩子,影響了社會。
2、校園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防範於未然。
小學生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慾高,對小學生進行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普及了防震減災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在學生中普及防震減災教育,其教育勢必會影響擴大到家庭和社會,是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和普及防震減災知識的重要途徑。
1利用課堂和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普及地震科學知識,提高防災意識。
為了確保地震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預防地震應急對策的順利實施,學校可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在日常教育和教學活動中,採取多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防災對策教育,使地震科普知識和防災知識得以普及並落到實處。
A、利用課堂進行科普知識宣傳。
小學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可將地震的科普知識作為校本教材,在學校安排一定的教學時間,通過一定的教學和活動形式把地震等的成因及危害,地震的前兆、自救和施救常識等基礎知識,作為基本常識向小學生講授,使廣大小學生能夠了解和認識地震這一自然現象,並充分理解強烈地震會造成建築物破壞和人身傷亡的危害性,增強人們對地震這一自然現象的認識。通過大量地震資料和資料,使學生認識地震是地球內能量釋放的一種形式,是突發性的自然現象,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消除對地震的神祕感和恐懼感。
B、開展多種形式活動進行宣傳。
利用校內的宣傳媒介,組織學生觀看地震科普知識電影、電視錄影、光碟;運用板報、櫥窗、廣播、宣傳圖畫;舉辦科普講座,知識競賽等各種形式;還利用特殊地震紀念日、科技宣傳活動周等進行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使小學生能夠更快、更容易、更方便地學習瞭解和掌握地震知識,為防災、抗災、救災做好知識準備。
C、鼓勵學生參加課外地震科普興趣小組。
學校開展第二課堂教育,建立專門的地震科普展室,室內設定地震知識展板及掛圖和圖書資料等;安排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教師擔任興趣小組輔導員,另外再聘請一些專家和地震局工作人員擔任興趣小組校外輔導員,定期對地震科普知識進行輔導、講解,興趣小組成員之間也可以互相交流學習心得。興趣小組的成員不僅利用學到地震知識,還可以培養他們的科技意識,樹立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
2學校建立防震減災領導小組,落實防災措施。
心理專家指出,受到地震災害後的人群,可能會產生抱怨、恐慌的正常心理反應。日本曾有過統計,發生地震時,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過被壓死的人,可見冷靜和好的心態,就是逃生力和減災力。人在遭遇突發事件時,不同的人心理反應是不一樣的,心理素質較好者,自然也會感到緊張害怕,但此時他的大腦清醒,肌肉有力,反應敏捷,行動迅速。心理素質不好的人,見災難臨頭會不知所措,不能及時逃離,而導致危險。儘管每一個人面對恐慌、災難及死亡等危險時,都會感到擔心、害怕,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除了這些:“正常的心理反應”之外,我們應該表現出堅強的一面,因為害怕不是辦法,擔心也無濟於事,坦然面對,設法自救,這才是正確自救時的心理要求。那麼,我們如何來保持這樣的心理反應方式呢?這當然與個體的特徵有關,也與平時的訓練有關,平時加強人們對突發事件的應付能力的訓練,特別是對心理素質較差的個體進行鍼對性的訓練,是非常有用的。因此筆者認為為了在災害面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清醒的頭腦,鎮靜自若的態度。從小學生抓起,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地震應急演練活動。
A、防震減災應急對策教育。
“安全重於泰山”,安全工作是學校的頭等大事,以人為本,預防為主作為學校防震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身傷亡。學校制定應急預備如:平時進行的應急對策教育、臨震預報釋出並實施時的應急對策教育、地震發生時以及震後實施的應急對策教育方案。學校只有增強憂患意識,常抓不懈,防患於未然。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才能在突發性災害來臨時處事不驚,沉著應對,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B、防震減災演練,常抓不懈。
不能將預案束之高閣,要通過培訓和預案演練使廣大師生熟練掌握預案,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如:訓練要防止出現混亂,消除恐懼的教育和疏導。組織學生進行自救、互救訓練
3、建造防震性強的建築物和完善的保險體制。
據《成都晚報》報道,四川汶川地震中,整個北川縣成幾乎夷為平地,只有“劉漢希望小學”的教學樓絲毫沒有垮塌,正是因為教學樓沒有在瞬間垮塌,讓學校的老師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全部安全撤離正在上課的483名小學生以及教職員工。地震專家對歷次地震的分析顯示,人員傷亡總數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僅有不足5%的人員傷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發的水災、山體滑坡等導致的。我們所企盼的是,中國所有的房地產商多把精力用在“建築抗震”研究上,所以,“建震不倒的房屋”是我們的共同心願。同時也希望有完善的保險體制,由投保人、保險機構,政府來共同承擔巨災風險。
小學生必須知道的地震逃生知識
不同處所避震要點
在學校教學樓內 在學校中,地震時最需要的是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冷靜與果斷。有中長期地震預報的地區,平時要結合教學活動,向學生們講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識。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移、撤離的路線和場地;震後沉著地指揮學生有秩序地撤離。在比較堅固、安全的房屋裡,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臺旁,教學樓內的學生可以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裡,決不可讓學生們亂跑或跳樓。
在街上行走 地震發生時,高層建築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樓外側混凝土碎塊以及廣告招牌、霓虹燈架等,可能掉下傷人,因此在街上走時,最好將身邊的皮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無物品時也可用手護在頭上,儘可能做好自我防禦的準備。要鎮靜,應該迅速離開電線杆和圍牆,跑向比較開闊的地區躲避。
在商店遇震 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靜。由於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後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於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後安全撤離。
在家庭避震 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炕沿下、堅固傢俱附近;內牆牆根、牆角;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在公共場所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開弔燈、電扇等懸掛物;用書包等保護頭部;等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地鐵等處:選擇結實的櫃檯、商品如低矮傢俱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櫃檯; 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物或懸掛物。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在戶外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震後自救
地震時如被埋壓在廢墟下,周圍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極小的空間,你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樹立生存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你,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
地震後,往往還有多次餘震發生,處境可能繼續惡化,為了免遭新的傷害,要儘量改善自己所處環境。此時,如果應急包在身旁,將會為你脫險起很大作用。
在這種極不利的環境下,首先要保護呼吸暢通,挪開頭部、胸部的雜物,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溼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體;擴大和穩定生存空間,用磚塊、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餘震發生後,環境進一步惡化。
設法脫離險境。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儘量儲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求救訊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儘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閉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要想法包紮,避免流血過多。
維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訊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儘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