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語文文言文複習資料
文言文對小學孩子就有點頭疼了,古文比較難學,想要考好文言文做好考前複習很有必要,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小學語文文言文複習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小學語文文言文複習資料
通假字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高興。《論語十則》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稱代詞,你你知道怎樣教導別人嗎?。《論語十則》
3、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兩小兒辯日》
4、擔中肉盡,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裡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鄭人買履》
6、出門看火伴“火”通“夥”,夥伴。《木蘭詩》
7、才美不外見“見”通“現”,出現。《馬說》
8、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劌論戰》
10、一切烏有。烏通“無”,沒有。《山市》
古今異義
1、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無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2、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主要用於稱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例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
3、窮古義:窮盡。 今義:經濟貧困。例句: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4、鮮美古義:鮮豔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5、布衣古義:平民。 今義: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師表》
6、感激古義:感動振奮。 今義:感謝。例句:由是感激。《出師表》
7、可以古義:可以憑藉。 今義:對某事表贊同。例句: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8、開張古義:擴大。 今義:開業多指商業部門。例句:誠宜開張聖聽《出師表》
9、涕古義:淚。 今義:鼻涕。例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10、兵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師表》
11、獄古義:案件。 今義:監禁犯人的地方監獄例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12、池古義:護城河。 今義: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古義:停留、過了。 今義: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鵲復見《扁鵲見蔡桓公》
14、走古義:“跑”的意思。 今義:行走。例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15、湯古義:熱水。 今義: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
16、去古義:離開。 今義: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17、再古義:第二次。 今義: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詞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見之,之代指書畫
處士笑而然之,之:代詞,指牧童說的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代詞,指學過的知識
2、“之”作動詞
送孟浩然之廣陵
是動詞“到”
3、“之”作結構助詞“的”
聖人之道
4、“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詞,指“他、她、它們的”
欲知其輕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問等語氣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第一個“其”,表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第二個“其”,表推測語氣,可譯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連詞,連結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表示前後兩部分的並列、承接、轉折、等關係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是,錶轉接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表並列
3、溫故而知新。然後,表承接
常見的語氣詞
一般放在句尾,表陳述、疑問、感嘆等,常見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畫鬥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語氣詞,譯作“呀”
2、謬矣,矣:語氣詞,了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乎,語氣詞,嗎
文言文語句的翻譯
翻譯時既要字句對應,又要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整、準確、得體。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②補。即補充單音詞為雙音詞,或補出省略成分等。③刪。即刪除不需要譯出的虛詞等。④換。即用意思相同的現代漢語詞替換古漢語詞。⑤調。即調整詞序或語序,使之合乎現代漢語習慣。
小學語文文言文學習技巧大全
1、重視預習,學會自學
課前一定要藉助註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預習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向老師、同學請教。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相當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我們要善於記憶、比較、歸納、整理,把“字詞”學“活”。可以自己製作一個“常用文言詞簡表”,列出“詞、詞類、意義、例句”幾個欄目,使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習效率。
2、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
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而應結合“語境”去揣摩。但是隻把串講一概當成解釋字義的根據,這種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於勸善規過足矣”一句,課文下面註解為“能夠做到規勸行好事,不行壞事就不壞了”。這僅是串大意,但學生常據此對號入座地去釋義,誤以為“至於=能夠做到”,“足=不壞”,這就脫離了字詞的既定意義,造成錯誤概念。
其實“至於”和“足”不解釋也行。而若認為“勸=規勸”,就又脫離了具體語境,因為“規勸”與行善搭配不起來。這個“勸”就是“勸勉”的意思,與“勸學”的“勸”同義。對翻譯和字義的準確解釋不加區分,很容易違背理解字義詞義的基本原則。
3、牢牢記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於識記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1、“。。。。。。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2、“。。。。。。,。。。。。。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3、“。。。。。。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4、“。。。。。。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5、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很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小學語文文言文翻譯的八種失誤
1、譯句不合乎現代漢語語法規則
在古漢語中,倒裝句,一般說來,要恢復成現代漢語的正常句式。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有的學生譯成:蚯蚓沒有爪子和牙齒的鋒利,筋骨的強壯。這個譯句沒有按定語後置的特點來譯,正確的翻譯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壯的筋骨。
2、應譯的漏了,不需譯的卻譯了
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譯成:學習後要複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譯句把“時”的意思漏了,應該在“複習”前加上“按時”二字,才正確。再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利於晉。學生硬把“晉侯、秦伯”譯成“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這就多餘了。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官名、帝名、年號等,都不用翻譯。
3、該增添沒增添,沒有的卻要增添
例如: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譯成:現在劉表剛剛死亡。兩兒子不團結。在數詞 “兩”後邊加上量詞“個”,語氣才顯流暢。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譯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於助人並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裡面。原句並沒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於助人的人”這一內容。這屬於沒有卻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誤。
4、省略成分沒譯出
例如: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譯成:孫權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句中的“以”後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而譯文卻沒譯出。
5、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
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成: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很久不存在了。譯句中沒有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了錯誤。
6、以今釋古
例如:是女子不好譯成:這個女子品質不好這就犯了以今義釋古義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現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質。譯句應改成:這個女子長得不漂亮。
7、不理解互文見義
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譯成:秦代時的明月和漢代時的關隘。正確的譯文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8、需要意譯的硬要直譯
例如: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這是同義迭句,不能直譯,只能意譯為:秦孝公有併吞天下的野心。
1.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複習資料
2.小學語文總複習—古詩文彙總
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複習要點
4.人教版語文古文總複習資料
5.人教版中考文言文複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