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後面板顏色鑑別

  拔罐後面板顏色如何鑑別?拔罐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功效作用。由於中醫講究體質的辨證論治,拔罐後觀察面板的顏色、氣味等,可以瞭解此時身體的狀況以及自身體質。拔罐後面板顏色如何鑑別,下面一起來看看。

  自古以來,拔火罐都是以防病治病、強壯身體為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也是鍼灸治療中的一種重要療法。拔罐療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特定拔罐部位,產生刺激經絡穴位,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拔火罐常用於感冒、頸肩腰腿疼痛、肥胖、頭痛、中暑、青春痘、胃脘痛及慢性疲勞綜合徵等疾病的防治。

   

  1、起罐後,沒有罐跡,或者雖有罐跡但立即消失,面板恢復如常,提示身體基本正常或病邪較輕。

  2、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經不暢有血淤現象。

  3、罐印發紫並伴有斑塊: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4、罐印呈散在紫點狀,且深淺就一,表示氣滯血淤症。

  5、罐印鮮紅而豔:一般表示陰虛,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

  6、罐印紅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熱邪。

  7、罐印灰白,觸而不溫,多為虛寒或溼邪。

  8、罐印呈青色,則表明為寒症。

  9、走罐後出現大面積黑紫印跡,提示感受風寒。

  10、罐印表面有皮紋或微癢:表示風邪或溼症。

  11、罐體內壁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有溼氣。

  12、罐印出現水泡,說明體內溼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溼熱毒的反應。

  拔罐後,面板上的紫斑一般兩週能消失。拔罐也要“對症”才能達到拔罐的治療效果,下面一起來看看常見疾病的拔罐療法。

  常見疾病拔罐療法

  目前,拔罐方法最常用有抽氣罐法、火罐法,根據需要,在具體運用火罐時,還有走罐、閃罐等方法。因此,拔罐可不是把罐子往背上一放就完事了。專家介紹,夏季拔罐需要針對病症,結合相對應的經脈位置或疼痛的部位來進行,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專家介紹了幾種常見疾病的拔罐療法:

  1、感冒取背部督脈和膀胱經穴位為主,採用走罐或留罐法,在大椎、風門、肺腧等穴位上用閃火法拔罐。拔住後,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覆多次,待面板潮紅,將火罐停於大椎、風門、肺腧等穴,留罐10分鐘後起罐。專家提醒,操作時應注意輕吸,勿刺激過強,面板潮紅即可。拔罐後最好蓋住背部,免得受寒。

  2、背腰痛背腰痛與感受外邪、跌倒損傷或勞欲過度等有關。在腰背部疼痛部位用走罐法,先在腰背部均勻塗抹萬花油,將中號玻璃罐放在疼痛部位上,緩慢沿疼痛部位周圍推進或拉回,如此往返推拉10-15次,反覆操作,直至面板變深紅或紫色為度。

  3、肥胖拔火罐有一定的減肥功效,可以作為減肥的一種手段,配合控制飲食和加強運動,效果會更佳。拔罐減肥是通過刺激腧穴、調整經絡達到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取得減肥效果的。取穴為:脾俞、胃俞、大腸俞、肺俞、天樞、水分、滑肉門、中脘、氣海、帶脈、足三裡、豐隆、曲池,可用抽氣罐或火罐拔以上穴位。

   拔罐的方法

  1、拔罐的方法

  閃火法操作要點:用鑷子夾酒精棉球點燃,在罐內繞一圈再抽出;迅速將罐罩在應拔部位上,即可吸住。

  2、拔罐的應用

  1留罐將罐吸附在體表後,使罐子吸拔留置於施術部位,一般留置5~10分鐘;多用於風寒溼痺、頸肩腰腿疼痛。

  2走罐罐口塗萬花油,將罐吸住後,手握罐底,上下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面板潮紅;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背;多用於感冒、咳嗽等病症。

  3閃罐罐子拔住後,立即起下,反覆吸拔多次,至面板潮紅;多用於面癱。

  4刺絡拔罐先用梅花針或三稜針在區域性叩刺或點刺出血;再拔罐使罐內出血3~5毫升;多用於痤瘡等面板疾患。

  3、拔罐注意事項

  1操作禁忌拔火罐時切忌火燒罐口,否則會燙傷面板;留罐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否則會損傷面板。

  2部位禁忌面板過敏、潰瘍、水腫及心臟、大血管部位,孕婦的腰骶、下腹部,均不宜拔罐。

  醫生提醒,玻璃罐臨床用得較多,能及時觀察面板的變化情況,但玻璃罐是用火來造成負壓的,家庭使用火罐治療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橡膠罐使用相對簡單,但吸力不好掌握,也不能觀察到面板的情況。家庭用罐選擇真空罐比較合適。

  拔罐後留下的罐印是正常的,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正常情況下,7天左右都會基本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