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有關的勵志故事

  學習是一手良好的手段,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只有刻苦學習才會取得成功。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海倫凱勒刻苦學習

  奇蹟是怎樣創造的

  海倫·凱勒剛生下來時,是個耳聰目明、活潑好動的女孩,她6個月大時就可以很清楚地說些簡單的詞。不幸的是,1882年2月她因患重感冒而持續高燒,引起併發症,最終導致眼睛失明耳朵失聰。從此她便陷入一片黑暗、沒有聲音的混沌世界之中。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又聾、又瞎、又啞的女孩卻通過哈佛大學的德文、法文、拉丁文、英國文學、希臘語、羅馬史等各科考試。這在大學教育尚未普及、入學考試極嚴、正常人上大學尚屬不易的時代,無疑是個偉大的奇蹟!那麼這個奇蹟是如何創造的呢?

  這首先應歸功於她的父母和周圍許許多多熱心幫助她的人,是他們給她創造的良好教育環境,使海倫·凱勒得以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認知世界。自從海倫·凱勒大病之後,母親就想盡辦法幫助她瞭解各種事物,並經常給她以鼓勵,父親也經常引導她到庭院中觸控各種植物。在他們的引導下,憑著自身的聰慧,海倫已能摸索著幫助媽媽幹家務,並用手勢或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1887年,在發明電話機的貝爾博士的幫助下,一位博學而熱心的家庭教師沙莉文Annie Sullivan來到海倫身邊。她給了海倫無私的愛和幫助,她用手指在海倫的手心裡拼寫各種事物的單詞,並帶她觸控身邊的各種物品,使她慢慢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海倫掌握了指語的要領,開始與別人交流思想。與此同時,在沙莉文老師的培養下,海倫還形成了積極向上、開朗樂觀的性格。

  1888年5月,海倫·凱勒到波士頓的帕金斯盲校就讀。1890年3月26日起,海倫在聲學專家沙拉·赫拉的指導下用觸控嘴脣的方法開始學習發聲,終於說出了清楚而完整的句子,一時間,海倫成了聞名遐邇的新聞人物。

  1893年貝爾博士邀海倫參觀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使她大開眼界。此後,海倫便開始系統地學習專門學科,先後學習了拉丁文、算術、人文地理、法文、德文等課程。

  1896年10月,海倫·凱勒萌生了到大學讀書的念頭,而且她所選擇的學校是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這所學校入學考試極嚴,許多優秀學生都難以通過,海倫卻知難而上,向自己心目中的目標努力。她先到哈佛大學附屬的劍橋女子學校讀預科。在三年中,她學習了英國史、英國文學、德文、拉丁文、物理、天文等課程,為進入哈佛大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899年6月30日,海倫順利通過哈佛大學拉多克利夫女子學院的入學考試,取得哈佛大學入學資格。

  海倫·凱勒能進入哈佛大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她聰慧的天資和不懈的努力。儘管不能聽見聲音,看到事物,但她仍表現出很高的悟性,同正常兒童一樣聰明活潑,對外界事物的好奇更是她認知世界的動力。這是凱勒走向成功取得成績的基礎。另外,海倫有著非凡的毅力,凡是她下決心要達到的目標,她總是排除一切險阻,去爭取達到。正如她在回憶錄中所說,她無法像旁人一樣走在寬廣平坦的大路上,但崎嶇不平,甚至滿是荊棘的小路仍然是路,只要有路,她就準備去走,再艱險也決不回頭。

  在各個階段的學習中,海倫一直非常勤奮,反覆練習、摸索。特別是在劍橋女子學校上學時,她更是付出了比普通人多得多的汗水。因為劍橋女子學校是普通學校,沒有具有教育盲啞學生經驗的老師。因此,海倫上課時,必須由沙莉文老師在課堂上用指語轉達回去。她要學的很多學科都沒有點字課本,她必須自己將其改成點字才能學習。另外她也無法在教室裡做筆記或寫練習,作文和翻譯都必須帶回家去,用打字機來打。在上數學、物理、天文等自然科學時,正常的學生能一看就明的東西,海倫由於生理障礙的原因則需要更多的解說才能瞭解。這些困難的存在並沒有將海倫擊倒,反而使其更加堅強、向上。

  海倫進入渴望已久的大學之後,開始了緊張而艱苦的學習。沙莉文老師一直陪在她的身旁,將教授的話一字一句轉成指語傳達給她,並且轉述沒有盲文點字課本的講義。她必須花數倍於普通人的時間,才能學到講義的內容。但是她從不叫苦,而且她還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寫作。1903年,她出版了自傳《我的生涯》、《樂天主義》。大學畢業後,海倫與沙莉文在連杉的一間古老農舍裡,以賣稿為生。同時,她畢其一生積極致力於盲人福利事業。

  警世箴言

  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要靠心靈去感受。

  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於過去的創傷,而在於把未來放棄。

  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

  忘卻自我中有著快樂——因而,我要努力把別人眼中的光明當作我的太陽,把別人耳中的音樂當作我的樂曲,把別人脣上的微笑當作我的幸福。

  :程門立雪故事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佈。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孫敬的故事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