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講話心得體會
企業家是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力量,企業家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還很少。接下來就跟著小編的腳步一起去看一下關於吧。
篇1
這幾天在上海賓館參加英國大使館舉辦的“社會企業家能力建設培訓”收穫不少。不久前和朋友合作開始晚託班的創辦,這就是一個社會企業的雛形,我們沒有把賺錢放在第一位,因為我們看到的是很多孩子深受課業繁重之苦,而家長因為缺少兒童心理和家庭教育的知識還在苦苦逼孩子,這樣的惡性迴圈導致孩子出現很多的心理問題。我們希望通過晚託班的形式召集一些學生和家長,嘗試一些新的學習方法和教育理念,即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也符合現行的教育體制。這樣的想法使得我們聚集了一些知名的專家,願意奉獻出寶貴的時間和經驗,一同開發這樣新的教育模式。
“社會企業家培訓”讓我看到了自己選擇的優勢和劣勢,困難與機會,更清晰自己的發展路徑和目標。很感謝這次的學習機會,讓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分享到了一些資源。
人是最寶貴的財富,社會企業就是為了人類的事業而經營,就是在創造最美好的財富。祝願善的事業發展壯大!
篇2
今天上午我在武警部隊黃金學校教學大廳裡,聽了妞妞食品公司董事長宋愛潔董事長講述了自己的創業經歷。宋總受該校領導邀請,對新入學的學員進行“增強事業心責任感,有效履行職能使命”的專題教育。該校首長和妞妞公司有部分新招收的大學生也到會聆聽了宋總的演講。
66歲的宋總神采奕奕聲音洪亮,她用生動樸素的語言向大家講述了自己的創業經歷。聽後我有如下幾點感受。
其一、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才能有價值。道德是什麼?是一個人的高度責任感。在家對丈夫,對孩子要有高度責任感。自己的孩子有病了,她能守候床前幾天幾夜。孩子們下崗了,她在五十歲後帶領孩子們重新創業,不畏艱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創出品牌,打出了自己的天下。在單位對領導對同事有責任,當了企業家她又為社會捐錢捐物,為社會奉獻愛心,承擔起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企業沒利益就不能發展,但不能為了利益幹一些沒良心的事。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得不到社會的廣泛支援,難能長遠發展!”“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才能贏得市場,贏得全社會的廣泛支援!”。這是宋總說的話。幾年來宋總用愛心奉獻精神社會,用愛心感動過不少家庭,也感動過一個仇恨黨和政府,揚言殺人的特殊物件,及時中止了犯罪,挽救了一個人兩個家庭。
其二、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不怕艱苦,服從組織需要。當年,年輕的她在襄陽縣供銷社當一名菸草技術員,天天不是泡在農田裡,就是四十度以上的烤煙爐裡。工作的艱苦可想而知,可她從沒抱怨過,也分過心,一心撲在菸草種植和烘烤技術上,經多年鑽研和腳踏實地的工作,她獲得過這方面的科技成果,出過論文,在菸草系統是很有影響的技術人才。
其三、用真本事感動別人,證實自己。宋總當年有個故事很感人,當年,她到襄陽縣東津一個大隊作菸草烘烤的技術指導,剛去的上午,人家一看她是個姑娘,有點瞧不起她,有人隨口說道:“咋派個女子“。宋總當時聽到這個話很不是滋味,但她不露聲色,心裡暗下決心,一定幹出個樣子來讓他們瞧瞧。在宋總吩咐下,找來了泥瓦匠,並在宋總的指導對烤煙爐的內外上下進行了一番改造,到下午三點準時點火,問題解決了,菸農們臉色變了,晚上做了十幾道菜,並喊來了大小幹部七八個來陪這位不起眼的女技術員。聽到罵聲不氣餒,不迴避,沉下身子做事,用真本事感化別人,證實自己。宋總一生都在不停的這樣做,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和困難,在事業上她永不滿足,60歲的她還到清華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直到現在她還在不知老,不服老的學習深造,用心拓展自己的事業,她這種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很值得學習!
其四、成功者不僅需要雄心大志,更需要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韌勁。宋決的這種韌勁從何而來,從少時貧寒和艱難困苦中打磨中來。“宋愛潔有一個苦難的童年。一歲父親去世,11歲時母親又離開人世。從此與哥哥相依為命,打草鞋,編蓑衣,賣雞蛋…… ”這些經歷來自《襄樊晚報》的有關報道。
篇3
小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像追明星週刊一樣追一本叫《商界》的雜誌。可以說這本雜誌對我來說像是對“商業界”認識的啟蒙。在那裡我看到過很多故事,譬如老沃森創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福特開創了流水線併發布留名歷史T型車,比爾蓋茨輟學後積極創業,並在矽谷創造了微軟帝國等等諸如此類。當時我在想,中國是否也有這樣的企業家,他們能夠創造出龐大的企業,能夠為自己帶來巨大的財富,而最終要的是,他們能夠改變這個星球。無法想象沒有福特的流水線,美國是否還能在二戰時便成為“輪子上的國家”,也無法想象沒有IBM,個人電腦時代真的能夠來臨,當然也無法想象沒有了微軟,此時此刻我是否還能在windows操作介面下用office辦公軟體寫這篇文章。
其實在我小時候,中國的市場經濟步伐已經邁出了十餘年,對商界名流的宣傳已經十分普遍。我瞭解到潮州出生的李嘉誠從草根到亞洲首富的創業神話,不管是他以“人無我有”的思想開啟挖金機遇,從義大利“偷師學藝”成就了塑膠花大王的經歷亦或是後來成為地產界巨擘的眼光都讓人伏案讚歎。而中國內地呢,並不是沒有值得一書的人物。張瑞敏,我們都知道,在1984年成為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以“砸冰箱”舉世聞名的張瑞敏帶從那一年起拉開了海爾創業的序幕。在26年的創業發展歷程中,張瑞敏以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和順應時代潮流的超前戰略決策帶領海爾從一個虧空147萬元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營業額1357億元2010年的全球化企業。據歐睿國際Euromonitor統計,海爾蟬聯全球白色家電第一品牌。海爾品牌價值連續九年位居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榜首。
再到後來中國的商界有了數次創業,成就阿里巴巴的馬雲;有了脫離伊利,借雞下蛋建立乳製品帝國的牛根生;有了“可以恨他,但不能不在乎他”的SOHO中國潘石屹。而隨著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搜狐的張朝陽、網易的丁磊、盛大的陳天橋也走入了人們的視線。他們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群體,這個群體叫中國“企業家”。
很奇怪,在如今的中國,基尼係數不斷放大,社會保障並不健全,教育、醫療、住房三座大山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仇富心理甚囂塵上的時候,這樣一個企業家的群體在總體來說並沒有受到人們的敵視。相反,這樣一個掌握著龐大財富的群體卻備受推崇。
我想我不得不在此分析一下,什麼是企業家,而他們擁有者什麼樣的精神。如果我在此問大家,在山西開煤礦靠賣資源發了大財的煤老闆,他們是企業家嗎?不是,我想你會回答。而我問大家,在私有化過程中依靠制度漏洞,將曾經國家的企業掌握在了自己受傷,並因此擁有了龐大財富的人是企業家嗎?不是,你依舊會這樣回答。
的確,企業家的標誌並不是他們有鉅額的財富,掌握著龐大的公司,他們的標誌應該是其能帶領一個公司走向興旺和發達,成為一個企業的核心乃至精神支柱,甚至使自己的企業能夠引領一個產業的未來。不得不說,為什麼我們並沒有敵視上面我提到的那群人,這是因為他們是靠自己力量創造起了屬於自己的神話,他們擁有者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明確的目標。可以說,在“仇富心理”中,我們仇視的是機會的不公而不是錢的多少。相反,對那些靠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空的人我們由衷的尊敬。
實際上,在中國傳統歷史上,幾乎就沒有過商人擁有極高社會地位的時候。除去春秋戰國時期商人在各個諸侯國之間左右逢源甚至與國君分庭抗禮的時期,商人曾擁有著極高的社會地位,甚至還誕生了“奇貨可居”的呂不韋。而在其他的時代,商人從來就是社會地位的最底層,“士農工商”的最末端。然而,奇怪的是也只有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思想最活躍、最開放。可以說,華夏文明的源頭就來源於那個時代、東方人的哲學思辨觀念也來自於那個時代。其後兩千餘年到如今,中國一直處於官本位的時代,學而優則仕是每一個讀書人的夢想。中國的識字階層將自己本該遠遠高於普通民眾的創造力附屬在“為官”這一條路上,若不能“為官”則在家耕讀即可。說是耕讀,大多為地主出身讀書人實際上也就在家鄉的祖宅裡,靠著佃農的供養蹉跎一生。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技術而無科學”,為什麼被工匠創造出來的技術卻經常斷了傳承,這都是因為在人心思“官”的條件下,所有技術的革新都是細枝末節,被稱之為“奇淫巧計”。試想,若是中國的風氣不是如此,中國人的創造力就會被記錄,被傳承,各種技術的創新最終會被商人推向全國,在被總結之後而引發實質上的科學革新。甚至在1000年前的宋朝,龐大的社會生產力就已經積累出了工業革命的基礎。我華夏文明怎麼會後來的衰落,中華民族怎麼會備受一百餘的恥辱,而如今的世界怎麼會成為西方文明主導的世界?相較而言,文藝復興時期的弗洛倫薩與威尼斯,大航海時期的熱那亞和巴塞羅那,工業革命時期的倫敦。又有哪一個不是商人勢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呢?
在我看來企業家是這樣一個群體,他最不滿足於現狀、擁有最活躍的思想、最能夠接受新鮮的實物。而這樣一個群體的蓬勃發展將有助於激發各個產業、各個層面的活力。
不得不說走到如今,中國依舊是一個官本位的國家。即便現在這個共產黨曾經領導著這個民族結束了割據真正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即便執政黨的綱領裡面就有“來源於人民而依靠人民”,但在此,即使我們不提製度問題,傳統的官本位文化仍舊形成了如今中國官與民的分割,我們的社會仍舊繼承下了自古便有的等級觀念。想想每一年有多少應屆生嘗試考公務員,而又有多少應屆生在自身理想的引導下堅持創業就知道了。
現如今,譬如溫州的商人擁有著鉅額的財富,然後卻沒有一點政治上的發言權,甚至很多人沒有一點政治上的訴求,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當然,即便有,他們也不是以企業家、以商人的身份去參與政局,而是要麼如同沈萬三一樣攀附權貴,要麼如同胡雪巖一樣投身官場,成為紅頂商人。而沈萬三與胡雪巖的結局我們大家都應該有所瞭解。
但我想在未來,隨著新時代企業家這個充滿活力的群體的壯大,我相信中國人的公民意識將在這個群體中逐漸覺醒,並引導各個階層對自身利益與國家利益產生關注,並最終使得華夏民族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很多年前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其中開宗名義,寫作這本書的原因是希望讀完這本書的人能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這本相對簡單的經濟學教程也成為我最終來到經濟學院的指路一書。而如今我卻想要“像企業家一樣思考”。這並不意味著成為一個企業家一定是我奮鬥的目標,而只是說這樣的思維方式有助於我獲得新的東西。比如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勇氣、比如在平庸中尋找特性的眼光、比如在夾縫中求得生存的技巧、比如創業後如何守業的困惑,等等。每一個企業家都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閱讀他們的經歷、分享他們的感悟,相信我能夠變得更成熟,也能夠以更好的方式來處理自身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