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銷員觀後心得體會

  2017年05月,《中國推銷員》獲得第2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大獎。為大家整理了《中國推銷員》觀後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國推銷員》觀後心得體會篇1

  通過觀看《中國推銷員》,我對“一帶一路”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在2013年9月和10月由主席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當今世界正發生複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資訊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

  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加強和亞歐非及世界各國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國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絲綢之路既是中國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也是當代中國文明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自信和復興的有效方法,是大國崛起所依託的時代精神。

  “一帶一路”構想與“中國夢”的理念相輔相成。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在思想上,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一名普通公民,我時刻通過各種途徑關注國家和國際的動態在學習上我,認真學習每一科專業課課程和選修課程,取長補短,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效率,高質量地完成課業,我還廣泛涉獵其他專業知識,不斷開拓視野,為日後邁向工作崗位做準備。

  在工作上,時刻都不忘本身的職責所在,認真完成領導老師安排的工作。

  生活中,我樸素節儉,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尊敬師長,平時積極與老師、同學交流溝通、融洽和睦地相處,儘自己所能來幫助與需要幫助的人。

  課餘時間,我積極參加學校、院系組織的社團活動,積極鍛鍊身體,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在今後的日子裡,我會注意克服本身的缺點和不足,爭取在思想、工作、學習等方面有更大的進步。以上是我近期在思想、工作、學習和生活上的情況。

  《中國推銷員》觀後心得體會篇2

  今天,“一帶一路”有了大名,也要有英文名和小名。“一帶一路”才剛剛上路,要做的事情遠比我們想象得要繁雜、要細緻。

  不要過度放大“一帶一路”的風險。從2013年9月至今,同“一帶一路”搭配最多的詞彙可能是“風險”,但諸多的風險分析基本上是泛泛而談,而且僅僅講風險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提供具體落地的可操作性建議。其實,中國企業不走出去也有風險,而且風險可能更大。原來問中國企業為什麼要走出去,很多企業家回答:“要服務國家戰略”。現在的答案往往是:“走出去是要解決生存壓力。”可見,企業家越來越在商言商,這是件好事。因此,“一帶一路”建設中,不要過分誇大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風險,關鍵是自身要準備好、要把專案選好,要真正具有國際視野和品牌意識。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的企業沒說要做“一帶一路”,但他們實際做的就是“一帶一路”,即用產品和文化“征服”人心。其實,中國企業的最大風險是中國企業性格的內向性,不走出去,中國企業會越來越被動,會越來越受制於人。

  把產能合作的基本內涵講清楚。“一帶一路”上的產能合作要從“三個一”入手。具體來說:“一個前提”是中國在諸多領域擁有先進的富餘產能,如鋼鐵、水泥、鋁、平板玻璃等。“一個條件”是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鐵路、公路、核電、電力等領域有競爭優勢。上述富餘產能能夠提升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條件。“一個路徑”是在沿線國家就地取材,並建立相關園區,一方面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以解決中國富餘產能的出路問題,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沿線國家的工業化程序,最終實現合作工業化和共同現代化。當然,產能合作的升級版是基於平等與需求層面的產業合作。畢竟同產能相關的詞彙往往是“過剩”“富餘”,這些詞彙首先不準確,是相對的,同時也容易形成“中國中心主義”的錯覺。

  把“一帶一路”的文化意義講清楚。“一帶一路”的文化意義:首先,中國希望自身在和平發展的過程中能夠贏得尊重,不希望國際社會把中國人和中國企業僅僅看作是“會走路的錢包”。其次,要強調中國文化具有世界意義。現代化、資訊化的負效應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漠和疏離,人內心的孤獨和空虛。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暴力、自殺等極端事件依然是社會頑疾。故此,以“向善關懷”“正心修身”為核心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許能夠對此做出獨特的貢獻。“一帶一路”就是要通過文明互鑑解決相關國家的治理失敗問題,解決深層次的國際衝突問題。再次,從本質上說,“一帶一路”也是文化交流與人心親近的專案,要讓國際社會既“喜歡中國做什麼”,也“喜歡中國是什麼”。

  總之,“一帶一路”,需要我們一路行、一路思,唯有找準關鍵點,才能攻堅克難。

  《中國推銷員》觀後心得體會篇3

  對於世界來說,古“絲綢之路”是溝通東西方交流的紐帶,而對於中國來說,“一帶一路”則是中國戰略發展下的大國復興之路。它不僅是古代中國絲綢之路的復興,也代表著新的時代內涵和戰略意義。這些戰略意義囊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軍事的等等。而這些意義,綜合來講只有兩點,一點是解決中國自身面臨的問題;另一點則是逐步構建由中國主導的世界,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經濟發展當下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產能過剩。由此衍生出來的問題又包括:環境問題、產業轉型問題等。我們必須承認,中國近年來的經濟發展相當比例是由房地產帶動,這就使得鋼鐵、水泥等工業原料企業發展迅速。隨著這一行業的飽和,鋼鐵、水泥等出現了嚴重的過剩,有資料顯示鋼鐵的毛利僅夠買一隻茶葉蛋。事實上,類似鋼鐵、水泥企業的其他製造業難以發展情況亦不在少數。大多數企業利潤表處於虧損狀態,卻依然垂死掙扎,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開始呈現出膠著僵化狀態。與此同時,外資製造業也開始逐步逃離北上廣地帶,向東南亞國家撤退。而中國也迫切將過剩產能轉移到基礎設不完善的中亞和東南亞地區,一方面開拓了海外市場,另一方面“世界工廠”的位置也開始逐步轉移。

  其次,中國雖然進行了西部大開發,但是十多年下來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西部基礎設施依舊薄弱。對此,“一帶一路”在推動西部建設的同時,也可以使得一些沿線國家也能從中獲得建設收益。此外,中國的外匯儲備佔據世界首位,卻並未將外匯發揮到應有作用。外匯除了兌換外,無法在國內使用,因此只有將它投到海外市場才能發揮外匯的真正價值。倘若不作投資,那麼外匯將隨時會面臨貶值的風險,遇到外匯來源國進行匯率調整,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造成的損失將是不可估量。

  “一帶一路”在解決中國自身問題同時,還涉及到自身戰略考慮帶動區域性經濟發展。顯然要實現“中國夢”,僅靠口號無法滿足,重要的還是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的發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