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數學比例尺教學反思

  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人教版比例尺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比例尺教學反思篇一

  一、在教學比例尺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

  1、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

  2、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

  二、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學生很容易混淆。

  1、一個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同型別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於學生不知道如何區分,什麼時候該怎麼設。

  2、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其實在這一塊知識上,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係,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學生的課堂和課後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樣的畫葫蘆罷了。

  三、據學生的這一情況,今天又對比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於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1、如:比例尺1:5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進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及怎麼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麼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2、第二個問題,倍比關係的理解,實際還是對於比例尺的理解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5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500000倍,圖上的1釐米實際是5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人教版比例尺教學反思篇二

  認識比例尺是在學習比和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

  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匯入新課,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體驗到比例尺的意義。實踐出真知!讓學生在白紙上畫出教室的佔地平面圖,讓學生“分分類、分析畫得像不像”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比例尺的作用,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比例尺的興趣。比例尺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知識點,我在幫助學生理解比例尺意義時,把教室的佔地平面圖中的圖上距離例項和實際距離組成一個比,並求出比值,從而引導學生認識比例尺。讓學生“說一說”、“算一算”、“想一想”,口腦並用,從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實際含義,為後面學習計算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打下知識準備。本節課的教學經過兩次聽、評課後進行了修改,反思整個教學,感覺比較清晰、流暢,知識點也都落實到位,學生參與的熱情比較高。也仍存在一些問題 :

  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不夠。本節課進行了兩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比例尺的意義,第二次探究比例尺的實際應用。第一次探究時間比較充分,而第二次探究的時間比較緊張,學生雖基本完成了這個問題,但來不及反饋,導致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還不夠紮實。另外在預設課堂的生成,預設應設定一定的空間,給予一定的彈性,也就是駕馭課堂的能力和應變能力方面,我還要自我加壓,不斷磨練,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人教版比例尺教學反思篇三

  這節《比例尺》教學我在設計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

  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國地圖和國旗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

  在推導概念之前,我力求將“猜想與估算”的教學引入課堂,首先讓學生猜測購買“兩幅住房平面圖”中的哪一套面積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考查學生考慮問題是否全面,當學生對購買決策有爭議時,我又及時的給他們一個帶有比例尺的平面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起學生們對比例尺的注意,及時發現往往針對平面圖的大小不能準確的判斷實際圖形的大小,平面圖形的大小與比例尺有著密切的聯絡,同時引起學生對學習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發學生學習的強烈慾望,進一步有側重點的確定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在認識、研究、推導、歸納“比例尺”概念時,讓學生試著畫一畫教室地面的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並且提供給學生一個學習資料,讓學生自己親自感受到畫圖的標準,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

  19釐米:9米=9:900=1:100

  6釐米:6米=6:600=1:100

  26釐米:9米=6:900=1:150

  4釐米:6米=4:600=1:150

  33釐米:9米=3:900=1:300

  2釐米:6米=2:600=1:300

  418釐米:9米=18:900=1:50

  12釐米:6米=12:600=1:50

  讓學生抓住1:100、1:300、1:50…….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討論1:6000000時,讓學生們進一步認識比例尺的意義,但這一環節我認為課堂上還應該展開討論,讓學生開啟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考比例尺的意義。另外個別學生出現了,同一幅圖中用了兩個比例尺,針對這種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就可以分辨出這樣做的錯誤,從而引導學生分類的方法:即每次分類的標準應該統一。

  另外,在教學“放大比例尺”時,這一教學環節我認為教學時比較有層次,由比較“用比例尺1:300畫出來的圖和1:50畫出來的圖誰大?為什麼?”進一步研究用1:10呢? 1:1呢? 2:1呢?用 2:1的比例尺畫的平面圖和原來的教室地面相比,結果怎麼樣?我們會用這樣的比例尺畫操場的平面圖嗎?學生當時都在認真地思考琢磨,一臉困惑的樣子,我問:“你們誰能畫出來?”這時,學生大膽地說“畫不出來。”“為什麼?”學生在討論探究中認識到這種比例尺應用在機械圖紙、微生物圖紙......瞭解了放大比例尺的作用及用法。教學“縮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後指出它們都是“數字比例尺”。

  在研究線段比例尺時,我讓學生通過查詢地圖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比例尺,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能力。認識線段比例尺

  在鞏固中讓學生幫助老師算一算買哪一套住房的面積比較大,進一步將數學與生活聯絡,並且給學生留一個研究性作業:試畫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圖;幫助老師試算一下每個房間的面積。

  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如果學生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那麼,學生們的求知慾會更濃。在進行線段比例尺教學這一環節時,由於時間倉促,沒有及時抓住機會將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加以比較,錯過了一個較好的教學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