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勵志故事大全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那麼有哪些關於佛教的勵志故事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佛教經典勵志故事,供大家參閱!

  佛教經典勵志故事:玄奘大師與心經

  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經》的威力遣除了一切違緣。當年他帶一些眷屬西去取經,以種種原因只剩下他一個人。有次他路經一個寺院,看見一個老和尚病得很嚴重,玄奘生起極大的悲心,沒有繼續趕路而一直呆在寺院裡照顧他。後來那個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臨行之前,他送給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經》,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誦。

  有一天他來到恆河岸邊,看見數千人聚集在一起,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來是婆羅門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當地傳統,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選一個年輕男子扔進河裡。當天正好選中了一個,他的家人特別傷心,與此男子哭作一團。正在依依不捨之際,他們忽然看見來了一個外國和尚玄奘大師,當即笑逐顏開、歡喜若狂,立即將玄奘捆了起來,準備讓他代替那個年輕男子。

  玄奘告訴他們:“如果你們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沒辦法,但我作為一個出家人,可不可以把今天的經唸完?等我念完經,你們怎樣處置都可以。”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隨即開始念《心經》,三遍過後,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所有人都特別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給放了。

  從此以後,玄奘對般若總集的《心經》更加重視。他所翻譯的《心經》,與藏譯、其他漢譯本相比,雖然較短,但卻受過觀音菩薩的特殊加持。據說他從印度取經回來時,念及和尚所賜《心經》的恩德,準備好好報答一番。誰知當他到原來的地方,不僅是老和尚,連那個寺院也消失無蹤了。後人都說老和尚是觀音菩薩的化現。

  西天取經為佛教在中國的興起奠定基礎,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歷經千年,在現在還是有著很深的影響,而玄奘大師更是一位刻在中國歷史的一位人物,從西天取經的玄奘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

  佛教經典勵志故事:被誤傷一眼仍敬奉尊者

  有一位七歲的男孩,由於父親殷切的盼望,而出家為沙彌。剃度之前,男孩先得到一個禪修指導。剃度時,他專注於禪修的所緣境,由於他的定力和前世的善業,剃度之後,他就證得聖果。

  後來,提舍尊者在沙彌的陪同下,前往舍衛城,準備向佛陀頂禮。

  半路上,他們暫宿某一村落的精舍。當天晚上提舍入睡後,沙彌卻徹夜坐在提舍的身邊未眠,只在接近清晨的時候,稍為睡臥一會。

  第二天一大早,提舍認為該是搖醒沙彌的時候了,就用扇子搖醒小沙彌。但卻不幸的用扇柄打傷了他的一隻眼睛。小沙彌急忙用單手遮住受傷的眼睛,出去打水,準備給提舍尊者洗臉並清洗精舍的地板等。

  當他單手捧水給提舍時,尊者告誡他,服務別人時,應該用雙手。這時候,尊者才發現小沙彌的一眼已經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失明瞭。剎那間,尊者明白小沙彌實在是一位高貴的人,他深感歉疚,謙虛地向小沙彌道歉。但小沙彌告訴他,這既不是尊者錯,也不是他自己的錯,而是業報。小沙彌更請尊者不要因此難過,但尊者卻無法忘懷這件不幸的意外。

  後來,他們繼續上路,終於抵達佛陀所住的舍衛城只樹給孤獨園。佛陀知道路上所發生的事,就說:「阿羅漢不與人動氣,阿羅漢克制感官的衝動,內心究竟平靜、安詳。」

  有一句話叫做喝口水都塞牙,我們生活中常常有倒黴的時候,這時,我們是應該自怨自艾,感慨自己的命運不好,還是寬容的對待他人。一個會寬容的人,他們常常可以笑著面對生活的各種苦難,克服困難,最終過著幸福的人生。

  佛教經典勵志故事:討債的兒子

  早幾年一次到昆明黃土坡那邊一位朋友家吃飯時,看到他鄰居家有一個三歲左右的大頭兒子,就是醫學上講的腦積水,頭大得離譜。

  後來瞭解到,周邊的人都說孩子的父母做了昧心事,才生了這麼個兒子。孩子的父親是貴州山區的人,兄弟倆一起到昆明來打工。後來弟弟因工傷事故死亡,由哥哥全權代表處理後事。總共得了近二十萬的賠償金,哥哥拿了4000元回家交給弟媳婦,不知怎麼矇混過去的。那地方很偏遠,估計電都沒通,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麼個樣,得了這點錢,還對哥哥感恩戴德,可憐的弟媳婦帶著兩個孩子,孤兒寡母,艱難度日。他在昆明住地周邊的人都知道這件事,都說他是賣兄弟得的錢。

  哥哥拿著這些錢,日子就過好了。那時房價還沒漲,在世博園那邊買了一套房子。不久生了這個孩子,剛開始好好的,後來越來越不對勁,頭越長越離譜。而且特別愛生病,這夫妻倆對這個孩子又分外的寵愛,一生病就往工人醫院跑,一去就去幾百幾千元。你說這孩子是不是來討債的?

  也許有人不明白,父母造孽,孩子何辜?父母與子女是相互感召的,積德行善感召福德之兒,多行不義感召種種不如意的子女。父母造下自己的惡業,孩子有孩子自己前世帶來的業障。一個擔著賣,一個尋著買,能不湊到一家子去嗎?

  有時我們的虧心事做多了影響的不僅是自己,而是自己最重視的人比如自己的父母和孩子。為了不給自己重視的人帶來不幸,我們需要時常反省自身,看看自己有什麼做的不好的地方,並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