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奮鬥青春勵志的故事

  有時間的話,我們不如找一些來看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怎樣才算人生贏家

  作者:陳魯民

  不知從啥時候起,“人生贏家”的概念開始走紅。

  曾幾何時,“成功人士”還是社會上最時髦的詞,現在則無情地被“人生贏家”所取代。因為前者指的是在某一方面突出者,譬如做了高官、發了大財、著作等身、名聲在外等,這只是個“單項金牌”;後者指的是事業有成、名利雙收、婚姻美滿、家庭幸福的人,可稱“全能冠軍”。

  舉例說明吧,國內明星孫儷也是人生贏家之翹楚:演藝事業如日中天,各種大獎拿得手軟;老公忠心耿耿,並與其比翼雙飛;家財過億,日進斗金;兒女雙全,漂亮可愛。相貌、身材、事業、家庭通通可以打高分的孫“小主”,不知被多少人心中暗暗羨慕嫉妒恨,感嘆這樣的人生才叫人生,這也是典型的人生贏家。

  如果說明星不好比,再舉個平民百姓的例子。前不久,某網友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的碩士畢業照,非常引人注目。因為:1.她年輕貌美;2.今年碩士畢業,已經結婚,不僅有個1歲的萌兒子,肚子裡還有一個女兒;3.夫妻相處甜蜜;4.住著有後院的豪華大房子;5.老公開著4S店,當然有車有錢……網友紛紛感嘆:真是人生贏家啊!

  或曰,20多歲就叫人生贏家還有點早,後邊尚有不少變數,那就不妨說說老夫我。我曾做過幾年小官,如今平安著陸,“老虎”肯定不夠格,“蒼蠅”也不是;閒時塗抹些文字,有幾本小冊子問世,常被街坊戲稱為“作家”;身體基本健康,有幾個小毛病都在可控範圍;老夫老妻相濡以沫,夫唱婦隨;小女、女婿皆名校畢業,就職外企,薪酬不菲;我自己有房、有車、有存款,每年旅遊數次。雖至今還未有人誇我是人生贏家,但自我感覺良好,認為我的幸福指數並不比孫儷們低;如果再能得享長壽,那就更能理直氣壯地宣稱:我也是人生贏家!

  英國人鄧尼有本《人生贏家18法則》,我讀過後,覺得他對人生贏家標準的歸納過於繁雜瑣碎,依我看簡化為兩條即可: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所以,僅僅拿到高官厚祿不算,你能不能善始善終還不好說,晚節不保的官多了去了;僅僅有個叫“李剛”的爹不算,你自己不爭氣有啥爹也不行;僅僅開了輛保時捷不算,光會揮霍早晚要坐吃山空,富不過三代的規律可不是嚇人的;僅僅娶了個比自己年輕十幾歲的嬌妻不算,夫妻是否和諧,家裡是否和睦,只有自己知道。所以,當姚明馳騁籃壇、年入億萬時,人們只稱他是“成功人士”;當他娶妻生女、享受溫馨家庭生活時,人們終於豔羨地說——瞧,這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影星范冰冰、李冰冰,相貌、身材、事業、吸金能力各項指標均不亞於孫儷,可就比孫儷少了一條家庭幸福——個人小家庭。因而,即便最慷慨的網友也不肯把“人生贏家”桂冠送給她們。

  要當人生贏家,說難也不難。要達到孫儷那樣的“高大上”水準,確實不大容易,天賦、機遇、拼搏,缺一不可;而要向我這樣的下里巴人水平看齊,不誇張地說,誰都能做到。只要努力工作,熱愛生活,積極進取,處世以德,你我他都可能是人生贏家。

  :貧窮的思維

  作者:蓑依

  我有一位大學同學,剛認識她時,只是覺得她這個人性格真好,會照顧人、不發脾氣,關鍵是沉得住氣。深入交往之後,她告訴我:“其實,我性格好,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自卑,生怕得罪什麼人,所以,只能對所有人都好。”我問:“你學習這麼好,為什麼自卑呢?”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家很窮,上大學的錢都是借的。吃不好、穿不好,尤其到了大學,看到那麼多光鮮亮麗的人,覺得自己卑微極了。”也是,學校裡幾乎每個人都有膝上型電腦,大多數人也已經有了智慧手機,而她,沒有電腦、沒有手機,她與外界聯絡的唯一途徑就是道聽途說。這樣的好處是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她的成績也相當不錯,每年都能得到國家獎學金。第一次聽到她拿獎學金的訊息,我比她還要高興,我暗自思忖,她可以用這筆錢買一臺普通的電腦,或者買一部智慧手機,這樣,她就可以上網瞭解外面的大千世界了。但結果是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她什麼都沒買。

  有一天,我問她:“你的獎學金怎麼花的啊?”她一臉驚訝地說:“怎麼花?還賬還來不及呢。除了學費,我爸媽過去借的錢也得還上。”想想也是,欠錢的滋味不好受,先還上也是不錯的方案。等到第二年發了獎學金,她的生活依舊沒有什麼改變,閒不住的我,又問她錢怎麼花的,她有些驕傲地說:“我哥哥結婚,買房子缺錢,我把一萬多塊錢給他了。”我氣急敗壞地說:“如果你哥哥沒有你那一萬塊錢,是不是就買不起房子了?”她說:“當然買得起,只不過還得借別人的,我有錢,先給他就是了,又不用還。”到第三年再發獎學金時,我沒有再問她。

  大四那一年,她決定考研。成績優秀又沒有其他的技能,好像也只有考研這一條路了。考研需要買報考學校的真題,因為那所學校保密工作做得比較好,所以網上的試題不多且不全,通過一些輔導機構是可以買到的,只不過價格貴很多。她愁眉苦臉地對見到的每個人說:“怎麼辦?真題都找不到。”別人勸她說:“花二三百塊錢買一套得了,多省事兒。”每次她都說:“太貴了,買不起呢。”於是,她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每天去學校的電子閱覽室,七零八落地找全了資料。她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用一個月的時間省掉了二三百塊錢!

  考研結束,她的成績在邊緣上,只能等複試通知下來。按說,在這種時候,你得一刻不停地盯著電腦,重新整理頁面,看有沒有最新的訊息出現。可她沒有電腦,很不方便,只能有空的時候去學校的機房看看。那一天,學校出了校內調劑的資訊。下午兩點發出的通知,規定四點之前就得把資訊發過去,也就是說必須在兩個小時之內完成。午睡後,我醒來時,在考研網站上看到了這個訊息,當時已經三點半了,我給她打電話,她說她在自習室,沒有看到。然後,我給她招生辦的電話,讓她直接先報上名,沒想到的是,名額已滿,就算分數再高,因為時間晚了,也不行了。她哭得昏天黑地,埋怨學校給的時間太短,卻沒有想過,在那個關鍵的節點,及時得到資訊要比多掌握幾個知識點重要得多。

  幸運的是,因為分數高,她有好幾所很好的學校可以調劑。她選擇了北京的一所,然而面試時被刷了下來。我說,你再嘗試幾個吧,那麼多好學校可以去呢,她的第一反應是:“去北京這一趟,花了五六百塊錢,還失敗了,錢白花了。去別的學校,花了錢,再考不上怎麼辦?”這是什麼邏輯?在未來和金錢面前,她最先考慮的是金錢。此時的她,似乎忘記了一年的挑燈夜戰以及辛苦得到的那麼高的分數。當時我想,也許她可能讀研的慾望沒有那麼強烈吧,放棄也未必是件壞事。

  畢業之前,她一直在準備考她老家的教師。聊天時,我說:“當老師挺好的,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了。”一向穩重的她,突然說:“我可以一邊上班,一邊考研嗎?”我很驚訝地說:“你既然那麼想讀研,為什麼當時不選一所學校?或者,你就留在學校半年,全身心地備考就得了。工作後,哪還有時間複習啊?”她回答:“在學校還要花錢,當上老師後就會有工資,可以先養活自己再考研啊。”想想也是,如果沒有錢,畢業之後真是挺不好意思再花家裡錢的。

  後來有一天,她的錢包被偷,我問:“你的銀行卡在裡面嗎?”她說在。我隨口又問:“裡面有錢嗎?”她說:“有,但小偷應該取不出來。”“為什麼啊?”“裡面的五千塊錢,我存的是定期,不容易取出來。”我瞬間就石化了。

  如果五千塊錢沒有存定期,如果五千塊錢可以花,那麼就不用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去找資料了,用這一個月來備考,可能分數就會高几分;可以多去幾所學校複試,說不定,能去一所比第一志願更好的學校;也可以不用跟家裡要錢,在學校繼續備考半年,全身心投入,一次成功;當然,更可以買個哪怕幾百塊錢的智慧手機,重新整理一下網頁,也就不會錯過調劑資訊了。

  我們老家評價這種人就是“窮怕了”。因為窮過,所以做什麼事情都是先考慮錢的問題。殊不知,越是先考慮錢,越是喪失了賺更多錢的機會。

  我身邊還有一個比她貧困很多的好朋友,成績不如她,獎學金也不如她拿得多,但是他把這些錢全用來投資自己了。那一年,他決定考北京電影學院,他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去“北影”上了很貴的輔導班,坐火車來往於學校和北京十幾次,然後一次考中。現在,他寫一篇影評的稿費至少一千多,一年以後,基本上就可以有剩餘的錢貼補家裡了。很多人說像“北影”、“中戲”這種學校得是富家子弟才能上的,但是我這個窮得很徹底的好朋友,一點兒都不畏懼,硬是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了自己的華麗轉身。

  貧窮的人總愛談論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可歸根結底,那都是自己一次次選擇的結果。如何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做出最大的成績,才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而不是隻想著如何去豐富物質財富。一個再富有的人,如果沒有闊大的格局,也會有衰敗的一天。格局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會有怎樣的走向。以少勝多,才是大本事。賺錢比省錢重要得多。

  :最佳家教

  比較流行又比較冠冕堂皇的說法是:先學做人,再學做事。這感覺好像是指為社會而不為個人而且是好人好事,那麼問題是如果真正學會了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站著的人,就無法再在社會上做事。因為人類社會之事要做好必違做人之道。而做好人道則必一事無成。

  我是從小就在家裡學校學習如何做人的。聽毛主席的話,聽黨的話,做人民的好孩子。要搞馬克思主義,不要搞修正主義。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學習雷鋒,劉胡蘭,黃繼光,邱少雲,董存瑞,羅盛教。學習潘冬子,劉文學,王二小。好好學習並天天向上。

  父母從小就教導我:要聽話,要聽父母的話,要懂事要孝順,孝還不如順,人是苦蟲,不打不成。兄弟是個膀子,回頭望兄,四十大板。

  父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師。媽媽教導我要學會過日子,不要浪費。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

  父母是我學習的榜樣。跟父親學會了孝敬父母不遠走。跟母親學會了勤儉持家不浪費,愛人勝過愛自己。父母說的太對了,我心裡裝著父母的諄諄教導一路走到現在,在即將成為一個“完人”的時候我才發現,父母少教了我一樣功夫,我沒有學會怎樣在外面做事。外面的人從不教你怎樣做事,也不教你怎樣騙人,一切你自己拿主意看著辦。

  在家裡做人,在外面做事。但“做人”和“做事”就是魚和熊掌的關係是不能兼顧的,我不明白的是為何許多人要把“做人”和“做事”分成先後好像前者是後者的基礎似得學會了做人就一定能學會做事,我不明白。

  在家裡學做人,家裡的事基本上與父母的教導做人的道理是一致的。但若把家裡學做人的道理拿到社會上去做事是行不通的。社會上是說一套做一套,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在家裡不是這樣啊。

  因此,只會做人不會做事的我一事無成。

  拿著“做人”的家教在社會上學不會“做事”,這事怪誰,我沒有錯,父母更沒有錯。也許是父母故意忘記教我怎樣才能在社會上做事的吧,或許是父母要我自己的事就自己做吧……

  雖然沒有學會怎樣在社會上做事,但至少我學會了做人。是個人就不怕,不怕就心安,心安就遠大,遠大就努力,努力就充實,充實就快樂,一個人有了快樂就不缺什麼。

  父母的家教使我學會了做人,擁有了快樂。學會了算計,斤斤計較一毛錢,閒淡日子好舒坦,什麼家國天下事,不重要。雖然我的父母沒有大學問也沒有大成就,但我始終認為:我得到了最佳最美最成功的家教。

  活著的人好好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只會做人不會做事的人也挺好,至於死後成不成事更不必太在意太關心,因為評判者從來也不是咱自己,無論“做人”還是“做事。”因此:“做事”與家教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