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勵志故事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作家,想必很多人都喜歡看她寫的東西。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篇1

  張愛玲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說大多寫的是上海沒落淑女的傳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說集也命名為《傳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蒼涼哀婉而精彩動人的女性傳奇。

  張愛玲生於1920年9月30日,比魯迅小39歲,比老舍小21歲,比曹禺小10歲,卒於1995年終年75歲,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原名張英。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嚮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后,母親不但勇敢地衝出了家庭的牢籠,而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後,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汙濁。因此,張愛玲後來在文學創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麼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此外,她還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托邦式的小說,寄託了她對未來的幻想。1927年,7歲的張愛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她又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裡演奏"。因此,張愛玲筆下的女人都是怕窮的,為了不過窮日子,在當時女性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婚姻作為自己的奮鬥方式和目標。

  1929年9歲入小學,報名時母親一時躊躇,覺得"張英"不夠響亮,"胡亂譯兩個字",取名"張愛玲"。後來,她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說:"我自己有一個惡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換一個……"其原因就在於對母親送她上學的珍貴回憶。跟著母親讀老舍發表在《小說月報》上的《二馬》,並從此喜歡上老舍的小說。後父母協議離婚,父親再娶,母親再次出洋。父親和後母都吸鴉片,家裡總是雲霧瀰漫。

  1931年秋,母親將11歲的張愛玲送入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後,再次出洋。張愛玲也願意住在學校,很少回家。家庭的不幸使得有家不能歸的張愛玲把幾乎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學習和寫作中,曾以現代社會為背景寫過小說《摩登紅樓夢》,並時有習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載於學校的校刊《鳳藻》和校外的《國光》等報刊雜誌。1937年夏天張愛玲畢業時,母親再次回國,向父親提出讓張愛玲留學英國的要求,遭到拒絕,後母藉此與張愛玲發生衝突,父親歇斯底里地將張愛玲禁閉在家中。張愛玲病在床上,多日無人照應,幾乎喪命。

  1938年,在困境中終於長成大姑娘的張愛玲再一次接受了命運的考驗。她雖然考取了英國的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前往。1939年秋,張愛玲終於時來運轉,得到了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的機會。此時,《西風》月刊也發表了她的散文處女作《天才夢》。然而,張愛玲仍然未能擺脫多舛的命運,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香港,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就與她的終生好友炎櫻同船返回上海。後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又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於是,為了生活的自立,只得為《泰吾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誌撰稿。

  篇2

  張愛玲作品裡面有對女性命遠的精妙體察,對世道人心的一語洞穿,加之與生俱採的骨子裡的傲與冷,使讀者彷彿五臟六腑變換了一個全新格式,

  長篇小說《十八春》才是她最好的作品。作品中的顧曼貞,永遠穿著暗藍旗袍,因為她姐姐曼璐蛻變為二流交際花的緣故,她這樣的穿著多少有些自衛的意味。然而在沈世均眼裡,她卻是“纖細而堅強的,籠統的好”。世均回南京的家,曼貞在上海,他在南京的雨夜裡想起她,“故鄉就變成異鄉了”。於是他忍不住一大早下了火車就來廠裡,恰在門口遇見她。他急道:“曼貞,我有話對你說。”曼貞看他著急的樣子,上下打量他,一連串猜測在她腦裡閃過——他訂婚了,他家裡出了事,他辭職……他卻道:“我有好些好些話要對你說。”

  張愛玲的筆彷彿是有神靈指使的。事情越是千鈞一髮,她卻越是漫不經意。這種千百年來世間男女所痴心的一樁事,若放在俗家筆下,不知要製造多少哆嗦、瑣屑而無聊的語言幻像呢,並且還往往糾結於外圍,深入不到內裡。而她三言兩語,全都著了精要,一下子呈現了事情的真相,直抵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彷彿是在人心尖上雕刻,如此的精妙、確切與傳神。這樣的工作,真非天才而不能。

  《十八春》最要緊的好處還是作品的內在本身,它寫出了人的命運由鮮亮變為黯淡之必然之無可奈何的宿命感,整部作品顯得練達而老成。美的形式在技術上是可以複製的,它如葉片的暗影。葉子連結了枝蔓,枝蔓連結了枝條,枝條連結了枝幹,許多根線條形成一個走勢,頗著某一種邏輯秩序,終結於根脈核心勵志人物:張愛玲勵志人物:張愛玲。這核心才是真正令人觸目驚心的,它必是赤裸的,也是坦率的,藏不住任何的祕密。它是關於一個人心目中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更有對人生世態的觀念。它所展現的點滴零碎,都來自這裡。如果作家對世界的理解是混亂的,由這個根脈核心抽條出的枝蔓花葉,也必定是繁複混亂、沒有秩序的。

  張愛玲偏偏讓美好而乾淨的生命軌跡,經歷災難與泥沼。曼貞被姐姐囚禁而被姐夫玷汙,生了孩子,卻不得不為了孩子再回到災難與泥沼裡——在姐姐死後居然選擇嫁給了姐夫。我覺得她對世界的理解是悲觀的,也有超現實的成分。她有著傷痛。也有著對世道人心的徹底失望。她為了儲存著她的傲慢和尊嚴,只能選擇孤獨。

  對於張愛玲,人們似乎只覺其雅,而不覺其痛。

  一個孩子的天目,必定是因為痛苦才被開啟的,這使她看見了世人所不察覺的隱性世界。張愛玲固然有著貴族血統,生活優裕,曾經快樂地在她母親家的狼皮褥子上滾來滾去,聽著客人們演話劇,唱英文歌。豈知後來的生活急轉直下,母親離開,只剩下她和弟弟跟著父親生話。他們的生活是可以想見的。有錢也不行,不是錢的事。經典語錄 經典語段 經典語句他們的褲腿永遠短了一大截。冬天的鞋子進了水,腳腫脹得像一個麵包。只是因為她對繼母項了嘴,她父親的耳光便打過來。她只記得地的臉偏向左一邊,又偏向右一邊。他父親甚至囚禁她半年,病了也不給醫看。沒心沒肺的孩子或許慢慢把這忘了,偏偏她有的只是靈性,她是靠著靈性生長的,就只有把這苦痛儲存了。那些整塊吞嚥的痛苦慢慢結了痂,內裡的變異卻只能如腐水一般慢慢地流淌出來,毒素一般滲透在她的生活裡。或許那些情節,只是毒素作用的徵象勵志人物:。文學情節往往是寫作者心理經驗開放的瞬間。

  那時候她心中的母親,其實是一個虛幻的存在母親,除了是血脈之源,更是安全、溫暖、愛之所在。但這些過早地離她遠去了。我彷彿看見了她在繁花似錦的表層底下,求助而又無助地,愛又恨著她的生之源。這世間最艱難的悖論,她過早地面對了,也因此生髮出對世界的悲劇感。她對心中那個叫做母親的存在,只是心嚮往之,而永遠地求之不得了。

  篇3

  傾世之才,卻換不來半生溫暖

  作者:薺麥青青

  前言:電影《滾滾紅塵》:內容影射民國時期女作家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感情糾葛以及張愛玲與炎櫻的姐妹情感,劇本是作家三毛的遺作。

  無論“傳奇“兩個字以什麼樣的方式和標準被定義,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愛玲絕對堪稱傳奇。她的作品,一直被目為天才之作,雖然跨越漫長的歷史風雲,仍粉絲無數,熱度不減。

  她的感情生活,也始終如一部偶像大片,跌宕有致,觀者如堵。

  她的小說風貌奇崛,搖曳多姿,但她的文字很少有溫暖的調子,冷靜、自持、涼薄,不乏幾分揶揄的色彩。她願意樂享人間的一切美好,但這個世界在她眼裡並不是一個可以供她肆意取暖和無限依靠的地方。

  所以,你看她那張最有名的旗袍照,斜睨著眼睛,有幾分驕矜與凌傲,似乎拒人千里之外,但這樣的防禦姿勢不過是她與世界隔閡的距離而已,那段距離,懂她的人,輕輕一邁就過去了;不懂她的人,則永遠是無法逾越的天塹。

  她的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祖父張佩綸則是清末名宿,這個顯赫的家族給了她尊貴的身份,優渥的物質生活,卻未能給予她如凡俗家庭一樣的愛與溫情。

  自小她便在疏離、冷漠的氛圍中長大,一個女孩子需索的一切,比如母親的擁抱,父親的嬌寵,其樂融融的家庭關係,她渴望的關注,她貪戀的眷顧,在她整個年少的階段都是極度匱乏的。

  她像一顆孱弱的小苗孤單地成長,沒有足夠的雨露與陽光,不安定的生活讓她變得早熟和敏感,見慣了世人的冷眼與世事的無常,但她始終保持著倔強的姿態,她不願意讓人窺見她童年的陰影,她更不願意讓人探知她心底愛的空洞,於是,你看到的她,一直驕傲如初。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愛情是童年的一次輪迴。如果一個人的童年,是在充滿愛的、健康而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度過,則在未來的情感中,這個人多半會擁有健康地去愛別人的能力,反之亦然。”

  除非她具有極強的自救能力,併為此付出脫胎換骨的努力,或者獲得外界巨大的支援和體恤,才能讓自童年始便已欹斜的愛的天平得以有效矯正。

  張愛玲的早慧讓年少之時的她便已鋒芒乍現,尤其在一系列作品橫空出世,震驚了整個上海灘後,她耀眼的光芒更是令人目眩不已。這時不期而至的愛如一束強光照亮了她的生命。

  那位翩翩佳公子胡蘭成絕非等閒之輩,當年也是以一支生花妙筆連同反戰言論贏得了汪偽政權的賞識,成為替其搖舌鼓譟的御用宣傳部長,當張愛玲以一部部傳奇之作在上海灘掀起了巨大的驚濤駭浪後,胡蘭成竟也被裹挾其中,成為一名趨之若鶩的仰慕者。

  男人對女人的賞識點除了美貌的共識外,側重點還是有所不同的,比如當年的胡蘭成更驚豔於張愛玲的曠世奇才,如果一個女人不恃其美貌和賢德,而是以男人向來喜歡拿來說事的才情驕之於世的時候,這何嘗不是女人最性感的武器?

  於是,他主動去拜訪她,儘管吃過閉門羹,但幾個回合下來,清高如她,也難以抵擋才貌俱佳、舌燦蓮花的胡蘭成如火的熱情與似水的柔情。

  她謙卑地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心是喜歡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智商向來拯救不了情商,但愛情來臨的時候,她寧願耽溺其間,一晌貪歡。惺惺相惜的兩個人最終結婚,是在他與第二任妻子離婚後。

  胡蘭成後來因為漢奸身份逃亡,但流亡路上,“舊疾”復發,豔遇不斷,張愛玲聽說後千里尋夫,讓他在諸多糾葛中做一抉擇,但胡蘭成竟不肯,只是說,“我待你,天上地下,無有得比較,若選擇,不但於你是委屈,亦對不起小周。”一忍百忍,仍是這般不堪。

  在回去的遊輪上,面對著浩浩的江風,滾滾的波濤,她終於可以讓自己放肆地慟哭。世人只愛戴和膜拜她絕代才女的身份,但那一刻,她只是一個愛斷情殤的無助女子。而一個女人的萬念俱灰,往往是從一場愛的浩劫開始。

  她原想拼將一世休,日日與君好,但怎奈他朝秦暮楚,旁逸斜出。痛定思痛,她終於給他寫信,信上說,“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感情如此濃烈之人,是不給自己任何轉圜的餘地的,是非清楚,愛恨分明。慣於在愛情中口是心非的女子,說分手多半是為了被挽留,但此時的張愛玲去意已決,與其殘守一段業已千瘡百孔的感情,不如慧劍斬情絲。清醒有時亦是一份殘忍,只不過,她將凜凜的刀鋒對準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