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年級新生家長的幾點建議

  幼升一因為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新的老師和夥伴都需要他熟悉、適應,孩子能否順利地度過這個重要轉折時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入學前的準備。入學前家長應做好哪些準備呢?就此話題,保師附校高冬玲老師給出分析和建議。

  心理誤區:不要比孩子還要緊張激動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關注,期待孩子一入學就表現出色,開學前特別緊張激動。高老師建議,用平常心態看待孩子上小學,小學是孩子求學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起點,一年級新生尚處於幼兒園大班孩子的心智水平,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不能過高。

  高老師認為,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作為家長,必須先認識幼兒園和小學存在的差異。在幼兒園,基本活動為遊戲,沒有規定性的學業任務,而小學是以課堂授課為主要形式,有嚴格規定性的學業任務,它們在作息制度、教育任務和要求、學習內容和方法、老師對孩子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形成一定的“陡坡”。那麼,到底有哪些差異呢?一是教育目的不同,幼兒教育屬於非義務教育,沒有考試考查的要求,而小學教育是國家的義務教育,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學校通過各種考試考查,檢查學生是否合格,並根據學生的學業狀況考慮將來的發展目標;二是教育的內容、方法不同,幼兒教育以遊戲為主,而小學以學習為主,即教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比較系統的知識。所以,上了小學就不能隨意請假,否則知識會銜接不上;三是生活作息不同,在小學,比如一年級,一天六節課,每節40分鐘,大約有4小時左右的集體教學時間;四是評價的手段和標準不同,上幼兒園時,家長只要求其吃好、睡好,學習上能過得去就可以了,但到了小學,小學生每天要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如果孩子識字少,注意力不夠集中,就很容易忘這忘那。

  小學和幼兒園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如果讓一個6歲的孩子獨自來承受是有難度的。所以,家長要做一些精心的準備,激發孩子渴望上小學的願望。

  閱讀書寫準備:讓孩子從容自信學習

  高老師說,家長不要只看眼前孩子的成績考了多少分、學會了多少字、會算多少題,培養孩子應該從長遠的角度去考慮,凡是優秀的學生,並不都是老師教出來的,幾乎所有的優秀學生都有著共同的好習慣,那就是閱讀,大量地閱讀。

  現在,很多學校都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讀書是所有功課植根的土壤,它的貧瘠與豐厚,關係到孩子一生的發展。孩子雖然是一年級,但現在開始,老師和家長就應該共同努力,想盡一切辦法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帶領孩子走進閱讀的大門。一旦走進去了,你就可以站在一旁看著他不斷地前進。

  高老師建議,可以讓孩子讀繪本,可以講故事,讀詩歌等等,還要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它不僅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良好的書寫習慣包括正確的坐姿、正確的握筆姿勢、正確運筆、掌握書寫規律、字跡工整、頁面整潔等。第一,培養正確的坐姿。正確的坐姿指的是頭部要端正,身體要挺直,兩臂要張開,兩腳要自然下垂。第二,培養正確的握筆姿勢。小學生握筆姿勢目前普遍存在問題,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家長要細心觀察,請教老師,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模仿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家校關係:別當著孩子的面斥責老師或學校

  孩子對學校的認知,很多來自家長的表達。新生家長對學校、老師的認可很重要。小孩從幼兒園跨入小學,面臨新的環境,有些孩子可能不太適應。這時候,家長不要將孩子的不開心歸咎於老師和學校。以前有家長聽到孩子的“投訴”,直接當著孩子的面斥責老師或者學校,這會給孩子一種內心陰影:老師不喜歡我。這樣的負面想法,可能會伴隨孩子整個小學階段。所以,家長對老師、學校的認可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高老師建議,家長要重視與教師的溝通。家長首先要有陽光的心態,看待孩子階段性轉變,即使在學習上、日常交往上出現一些問題,也不用過於焦慮,要和老師保持及時有效溝通,把問題處理好。孩子剛入學,家長要做的是多觀察學校環境和孩子的情緒,孩子不能馬上適應學校生活是很正常的,家長應多鼓勵孩子,然後再找機會與老師溝通。入學後,從多種渠道瞭解有關學校的情況,如最常見的家長會,或者多與其他家長溝通交流,從其他家長那瞭解關於老師和學校的相關狀況,在此基礎上再與老師進行溝通。孩子在學校受委屈回到家時,家長要全面客觀看待事情,讓孩子儘量把情況說清楚,也可以打電話問同學,然後再聯絡老師。家長也可以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讓孩子在挫折中不斷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