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光東方的影閱讀答案

  《西方的光東方的影》以光與影分別代指西方與東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觀與審美觀,將深奧的理論藉助生動鮮明的感性意象表達出來。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西方的光東方的影》閱讀材料

  ①來到愛荷華城後,每天都震撼於此處日落的美。我很難找到確切的詞彙來形容眼前日落的盛況,因為猛然發現自己的中國經驗完全無法適用。

  ②在國內,日落也是美的,你會看到一枚鹹鴨蛋般的夕陽緩緩落下,落下後,天邊飄蕩著絳紫色的襟帶。愛荷華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陽要到晚上八點才開始依依不捨地退場。秋天雖早一些,但也得到七點半才見暮色。並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並非以溏心蛋那樣的形狀,她早已落到地平線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萬道光芒,所有的雲朵都是大塊大塊的金色,奔騰、立體、連綿不絕、充滿力量,叫人聯想起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鍍金浮雕。我痴痴地望著這金燦燦的天空,有一瞬間簡直覺得會有胖嘟嘟的小天使從雲朵背後探出腦袋來。

  ③我總覺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夕陽美景在東西方文化中激起的迴響也完全不同。在東方文化中,日落總使人遺憾,如李商隱那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又或者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中,日落的內涵卻完全不一樣。小時候讀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就一直有個困惑:斯嘉麗在失去女兒邦尼,丈夫瑞德也離開自己之後,究竟是哪來的勇氣,獨自站上荒原面對夕陽,說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讓我似乎尋到了問題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頓街等校車等了近半個小時,眼見著暈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漸漸被殷紅取代。然而,當我坐校車再耗費半小時光景回到位於西校區的宿舍時,剛下車的我竟然發現:即使黑夜已降臨,那地平線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個天真的念頭,只要一路向西,或許我能永遠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線。此刻,我深切地體會到日落釋放的訊號,是溫暖,是希望,是永恆的光芒。

  ⑤光這個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其英譯就是“點亮”。光與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與愚昧的劃分,甚至可以說,光早已決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學標準。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讓陽光能夠完完全全照進來;客廳裡設有壁爐,不僅是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長夜光芒的所在。無論在歐洲還是美國,公園裡是成片的草地,你會看到人們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盡情享受陽光的滋養。

  ⑦常常在這種時候,我會感慨,東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國人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諸多發明,然而玻璃這東西恰恰不是我們發明的,甚至也不在我們悠久的歷史中佔據什麼重要的位置。或者可以這麼說,玻璃這東西應該是被我們的美學排斥的——太通透,讓所有東西一覽無餘,還有什麼意思呢?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在其隨筆《陰翳禮讚》中說,他裝修房子的時候很苦悶,他討厭玻璃,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門和窗櫺上的紙。可出於安全和應用方便的考慮,他還是在裡層糊紙之餘,於外層安裝了玻璃,結果大煞風景。確實,在傳統的東方,紙才是符合我們生活趣味的發明。門窗上糊上紙,既,又。如果說西方人愛的是光,那我們東方人確實更愛陰翳。

  ⑧如果你醉心於中國的園林,那你恐怕要覺得西方的公園多少是缺乏詩意的。我們的美源於一個“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橋流水或亭臺樓閣掩去一部分,若隱若現,如此,才有了移步換景,才有了曲徑通幽。

  ⑨不僅如此,文藝作品中流露出的對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東方也迥然相異。

  ⑩無論是文藝復興的畫作,還是之後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現,拉斐爾筆下的聖母,德加畫中的芭蕾女孩,畫家都用心將光引到畫上,照亮女性。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現艾瑪的美,也用了相仿的方式:

  11“在一個解凍的日子,院子裡的樹皮滲水了,房頂上的雪也融化了。她站在門檻上,把陽傘拿來,並且撐開。陽傘是閃色綢子的,陽光可以透過,閃爍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淨的面板。天氣乍暖,她在傘下微笑,聽得見水珠點點滴滴落在繃緊了的波紋綢傘上。”艾瑪明淨的膚色是需要通過透過綢傘的陽光來確認的。

  12同樣是女性的美,在東方的文藝作品中則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來顯現,有點欲蓋彌彰的意味。中國古典戲劇舞臺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爾甩起的長長的水袖,常常會遮去容貌的一部分。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脫離了現實的桎梏,任憑各人天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壇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國》中,島村初次見到葉子的描寫就洋溢著一種東方的情致:

  13“***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卻在姑娘的輪廓周圍不斷地移動,使人覺得姑娘的臉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這是一種錯覺,因為從姑娘面影後面不停地掠過的暮景,彷彿是從她的臉的前面流過,定睛一看,卻又撲朔迷離,車廂裡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鏡子那樣清晰了。反光沒有了,這使島村看入了神,他漸漸地忘卻了鏡子的存在,只覺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川端呈現的是陰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葉子的面龐,正因為模糊不清,才成為想象的物件,成為情感的物件。最後真作假時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葉子的臉龐是虛像,但這一刻卻是唯獨屬於島村的對葉子的“看見”,沒有別人可以擁有這樣一個葉子。

  14再有,在東方人眼裡,直視美女的面龐實在於禮不合。蒲松齡在《嬰寧》中寫王子服在上元燈會時看嬰寧出了神,換來後者一句“個兒郎目灼灼似賊”。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能在匆匆一瞥中捕捉到一個點滴,但一個點滴就已足夠喚醒所有的感官細胞了。

  15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對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歡東方人和陰翳玩的遊戲,東方強於感官,而西方勝於邏輯,各有所長,但我們似乎不認為“強於感官”是什麼值得驕傲的資本。而今的我們還剩下多少陰翳可言呢?我們的公寓、大廈也都安上了玻璃,廁所鋪上白色的瓷磚,宛然脫胎成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我們也都熟練掌握了西方的禮儀,說話時要和對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連對方的臉上有幾顆雀斑也能清晰數出的時候,留給美的空間,是否還存在呢?

  ***取材於錢佳楠的同名散文***

  《西方的光東方的影》閱讀題目

  19.對文中加點的詞語,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殷紅:“殷”讀作“yān”。

  B.大煞風景:“煞”不可以寫作“殺”。

  C.桎梏:比喻束縛人或事物的東西。

  D.一瞥:“瞥”是形聲字,上為聲旁下為形旁。

  20.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作者的中國經驗無法適用於愛荷華落日的主要原因是此處太陽落山太晚。

  B.作者認為在美國的文化中,日落和“溫暖、希望”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

  C.作者對玻璃不是中國人發明的,且在中國歷史上沒有重大影響深表遺憾。

  D.作者對人與人交流時應目視對方保持眼神交流的西方禮儀持有否定態度。

  21.作者寫小時候讀《飄》的體驗,用意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4分***

  22.為第⑦段橫線處各補寫一個句子,使文意完整、貫通。***4分***

  23.文章以“西方的光,東方的影”為題,有什麼妙處?請簡要分析。***5分***

  24.第13段中川端康成筆下的女性體現著一種“東方的情致”,請結合其內涵,對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做簡要分析。***6分***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西方的光東方的影》閱讀答案

  19.***2分***B

  20.***3分***B

  21.***4分***

  22.***4分***

  【原文句子】既可以讓明烈的陽光減去銳利的鋒芒,又讓門窗上精心設計的壽字闌干以一種柔和的形態投影在地上。

  23.***5分***

  【答案示例】

  ①以兩個結構一致的短語為題,整齊、簡潔,具有高度概括性。

  ②光與影是文章的線索,將各種素材有機組織在一起。

  ③光與影是作者感受生活感悟哲思的載體。

  ④以光與影分別代指西方與東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觀與審美觀,將深奧的理論藉助生動鮮明的感性意象表達出來,便於讀者理解,使文章富於藝術感染力。

  24.***6分***

  【答案示例】

  ①“東方的情致”,即東方文化或文藝作品呈現的獨特美感。文中作者提到東方的文藝作品往往藉助“遮掩”的方式呈現女性形象的美,讓讀者充分展開想象,寄託情感,這種方式往往會帶來獨特的審美效果。

  ②《紅樓夢》中對黛玉的描寫,避開直接外貌描繪,只抓住有代表性的“眉”“目”特徵並藉助“嬌花”“弱柳”的比喻修辭,形象生動地寫出黛玉的多情、美貌與柔弱。“西子”“比干”的典故運用,喚起讀者的聯想、想象及文化認同感,使其進一步感知黛玉的美貌與聰慧。

  ③這種有意“遮掩”、避形重神的藝術手法,符合東方人的文化觀與審美觀,也使讀者對這一獨特的形象寄予了期待與深情,從而獲得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