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健康飲食妙招有哪些

  寶寶對飲食的喜好不一,如果碰上偏愛油炸、甜食等等不健康食品的寶寶,家長要注意了。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

  寶寶健康飲食妙招

  1. 管理好冰箱櫥櫃

  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食品與營養影響健康,但拒絕購買不健康的食物可能需要更好的自制力。不要讓孩子周圍充滿油炸食品、醃製食品、加工食品、甜食、含糖飲料等,因為這些食物含大量的脂肪、鹽、糖及新增劑,不但影響生長髮育,還可能成為孩子健康的殺手。

  想想看,冰箱及食物櫃中放滿了糖果、餅乾、汽水及速食品,孩子如何能拒絕誘惑呢?

  試著改變環境,放置新鮮天然的健康食物,如低脂鮮奶、低糖酸奶、低脂麵包、紅薯、雜糧餅乾、全麥麵包、水果、蔬菜及堅果,讓孩子自然而然接觸新鮮天然的食材,從而變成一種習慣,久而久之就能遠離不健康的食物了。

  2.把創造力加進食物裡

  準備健康的食物還要帶點創造力!父母若是覺得健康的飲食單調、無趣且不好吃,那麼孩子也可能出現一樣的反應,如何讓孩子接受健康飲食呢?

  父母可以試著改變食材種類、形狀、顏色搭配、烹調方法,甚至是餐具的選擇,這都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孩子喜歡自己決定一些事情,讓孩子參與食物的製備與設計,也能提高食物的接受度。

  3.用餐氣氛要安排

  有些孩子在用餐時間跑來跑去或是邊玩玩具、邊看電視,在這種情況下,不但破壞了用餐的氣氛,而且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也不清楚吃了多少。這樣容易導致孩子不重視正餐的需要,轉而以零食為主。

  父母在安排好適當的用餐時間及固定的用餐空間後,應以堅持但不破壞氣氛的態度,要求孩子遵守用餐的規矩,讓他了解用餐的重要性,專心吃完飯。

  與家人一起用餐是很好的學習情境,但前提是必須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食物或挑食,以便讓孩子學習良好的用餐禮儀與模仿飲食行為。在孩子行為改變的過程中,記得不要以零食為獎勵或交換條件,如吃完飯後給一顆糖果,以免功虧一簣,破壞了辛苦建立的健康食物環境。

  4.爸媽放下自己的偏好

  幼兒的飲食問題一直是許多父母教養孩子時的一大困擾,如果能放下壓力,以輕鬆與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可避免陷於親子關係緊張的局面。

  在食物的挑選與烹調的安排上,請先放棄自己對食物的喜好,儘量在孩子的環境中安排新鮮天然的6大類食物***奶類、五穀根莖類、肉魚豆蛋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類***,製作健康的餐點供孩子選擇。

  如果食物被孩子拒絕時,也不用氣餒、生氣,應尊重孩子,先改用同類別的其他食物,再運用一些創造力改變食物的烹調方式,以增加孩子對食物的接受度。

  為孩子營造一個愉快且健康飲食的環境是父母的責任!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從小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健康食物,自然養成不偏食的飲食習慣,奠定了未來健康的基礎。

  5.選擇綠燈食物

  用“綠燈走,紅燈停,黃燈要小心”的概念來提醒您選擇健康食物。

  綠燈食物 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有助健康,適合每天選用,包括新鮮蔬果、米飯等天然原味食物。

  黃燈食物 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但糖、油脂或鹽分含量稍高,要酌量選用,如炒飯、漢堡等。

  紅燈食物 只提供熱量的食物,糖、油脂和鹽分過高,其他營養素含量很少,只能偶爾滿足一下,如汽水、巧克力、甜甜圈、薯片等。

  危害寶寶健康的食品

  飲食殺手1、食物汙染

  造成今天這種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環境的惡化、家電的輻射、兒童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高蛋白、高脂肪的食譜等。專家們尤其注意到食物汙染所帶來的危害,特別是亞硝酸鹽、黃麴黴素、農藥以及鉛、汞、鎘類重金屬等難辭其咎。

  分析發現:食物中的硝酸鹽進入體內後可轉化成致癌物亞硝酸鹽;黃麴黴素是誘發腫瘤***特別是肝癌***的一大“元凶”,有人用發黴飼料***富含黃麴黴素***餵養小動物,僅僅三個月就患了肝癌;食物中的殘留農藥潛入人體並蓄積下來,輕者損害肝、腦、腎等器官,重者可致急性中毒而喪命。你看,食物汙染的危害多麼可怕。

  對策:首要一條是對孩子的食物巧加選擇,選擇那些無農藥汙染、無黴變、硝酸鹽含量低,且新鮮乾淨的食物,如米、面、豆類、芹菜、蔥、蒜、韭菜、土豆、蘿蔔、地瓜等。對疑有農藥汙染的蔬菜可用臭氧解毒機處理,或用蔬菜清洗劑或小蘇打浸泡後再用大量清水沖洗。根莖類蔬菜和水果,一律要削皮後再烹調或直接食用之,以維護孩子的身體健康。

  飲食殺手2、補品

  玲玲剛滿5歲,長得活潑可愛,惟嫌不足的是身體偏瘦。父母為此費盡心機,到年打聽長胖的祕方。後來從報上看到一則廣告,說花粉製劑不僅滋養身體,而且能健腦益智,喜出望外,隨即購來按藥品標籤上的說明給孩子服用。想不到20天后孩子兩側乳房長大……嚇得父母急忙將女兒帶到醫院,專家的診斷是性早熟,罪魁禍首就是花粉補品。

  對策:以平常心對待補品,拒絕廣告誤導。專家建議,5歲以下的孩子不服補品,5歲以上的應根據具體情況由醫生決定。

  飲食殺手3、洋快餐

  近幾年來,洋快餐風靡國內。由於其良好的就餐環境、新穎的就餐方式以及誘人的風味,很受兒童的青睞。而一些家長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也不惜慷慨解囊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問題就來了,不少兒童因為體重超標,成了“小胖墩兒”。而“小胖墩兒”又易與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肥胖腦等多種“文明病”結緣,嚴重危害其身體與智力發育。

  飲食殺手4、糖食

  糖食口感好,加之包裝精美、做工考究的糖類點心與零食比比皆是,這便成為兒童又一種“擋不住的誘惑”。然而,長時間嗜吃糖食卻可給兒童帶來精神衛生方面的問題,使兒童情緒失常,表現為激動好哭、撕書毀物、愛好脾氣、打架鬥毆等,醫學上謂之“嗜糖性精神煩躁症”。研究表明,由於糖分攝取過多,致使大量維生素B因幫助糖分代謝而消耗掉,從而引起神經系統的維生素B[1]缺乏而產生上述症狀。

  對策:限制甜食,減少零食,三餐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物的比例應維持在1:3:6的水平。

  飲食殺手5、酸性食物

  孤獨症是一種心理障礙,特別是性情孤僻、不愛交往、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特別差。為什麼專家將其與酸性食物掛上了鉤呢?要弄清其中的奧妙,首先得明白何謂酸性食物。

  這裡說的酸性食物並非指食物的味道而是指其性質而言,如各種肉、蛋及糖類等。這類食物正是被人們所看重的“高營養食品”,往往被家長作為首選食品而列入兒童的食譜中。但是,它們進入人體後的最終代謝產物為酸性成分,可使血液呈酸性,改變血液正常的弱鹼性狀態,導致酸性體質,從而使參與大腦正常發育和維持大腦生理功能的鉀、鈣、鎂、鋅等元素大量消耗掉,引起思維紊亂,使孩子患上孤獨症。

  對策:調整三餐結構,適當減少蛋白質、脂肪、糖類所謂“營養性食物”的比重,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的食物。

看過的人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