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的由來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2個節氣,位於每年正月十五前後***公曆2月18-20日***,太陽到達黃經330°。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公曆2月18-20日***,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時段一般從公曆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雨水節氣介紹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節氣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春天。“雨水”過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雨水前後,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較高。“春雨貴如油”,這時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特別重要。而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這時降水量一般較少,常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後及時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淮河以南地區,則以加強中耕鋤地為主,同時搞好田間清溝瀝水,以防春雨過多,導致溼害爛根。俗話說:“麥澆芽,菜澆花”,對起苔的油菜要及時追施苔花肥,以爭莢多粒重。華南雙季早稻育秧已經開始,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力爭一播全苗。

  雨水節氣的天氣

  雨水季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生長及人們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農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門防寒防凍工作的同時,仍要注意個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感冒等流行疾病的發生。

  有關雨水的天氣諺語中有根據雨雪來預測後期天氣的,如“雨水有雨百陰”、“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穀雨”。有根據冷暖來預測後期天氣的,“冷雨水、暖驚蟄”、“暖雨水,冷驚蟄”。還有根據風來預測後期天氣的,如“雨水東風起,伏天必有雨”等等。

  雨水節氣的天氣特點對越冬作物生長有很大的影響,農諺說:“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廣大農村要根據天氣特點,對三麥等中耕除草和施肥,清溝埋墒,為排水防漬做好準備。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漸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溼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