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農村黨員學習方式
通過,學習內容如何豐富,組織活動如何具有吸引力,年輕的社群黨組織幹部如何帶領好不同型別的黨員,這些都是當前基層黨組織建設所面臨的新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中共楚雄州文體局機關委員會下轄14個黨支部,共250餘名黨員,近年來,機關黨委認真抓好黨員學習教育工作,加強黨員隊伍建設,提高黨員思想素質,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推動民族文化強州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基本做法
按照中央及各級黨組織的要求,機關黨委深入開展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不斷完善學習制度,創新學習方式,豐富學習內容,開展學習活動。一是堅持學習制度。局機關堅持每週一上午的集體學習制度,學習內容提前安排,實行學習簽到,嚴格學習紀律。州直各文體單位都堅持每週半天的集體學習制度。二是不斷創新學習方式。局黨組理論中心組堅持定期學習,每年堅持集體學習四次以上,起好表率作用。在堅持集體學習的基礎上,採取組織觀看電視教育片,請專家講座,組織各種學習實踐活動,科級以上幹部參加線上學習,組織參加州直機關工委組織的彝州先鋒大講堂,派出黨務幹部參加培訓,要求黨員撰寫交流學習心得體會等方式組織學習。三是豐富學習內容。首先是學習黨的精神。在黨的召開前,組織全體幹部職工參加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知識競賽》,在黨的召開之際,組織全體幹部職工收看開幕式盛況,在黨的召開後,局黨組及時研究,安排部署州直文體系統學習宣傳貫徹黨的精神工作,局黨組理論中心學習組組織了專題學習,局黨組成員結合分管工作對學習宣傳貫徹黨的精神作了專題發言,召開了學習黨的精神學習心得體會交流會,在多次組織專題學習的基礎上,黨員、幹部職工撰寫了學習心得體會文章。其次是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真學習黨章,局黨組中心組組織專題學習黨章,領導幹部專題黨課宣講黨章,通過學習,使黨員理解黨的性質和宗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黨的重要主張,要求黨員自覺學習黨章、遵守黨章、貫徹黨章、維護黨章,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爭取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第三是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結合爭創文明單位,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教育,教育黨員自覺踐行“富民、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取得的成效及意見建議
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教育,黨員隊伍素質明顯改善,黨員作用明顯,有力地促進了我州的文化體育工作。一是爭創文明單位碩果累累。局機關兩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部分州直各文體單位被命名為州級、市級“文明單位”。二是抓黨員學習教育促進了我局各項工作的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公共文化體育惠民體系建設有新亮點,文化體育政策有新舉措,文化體育產業邁出新步伐,文化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順利推進,完成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任務,完成州文化活動中心管理處組建,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取得新成效,藝術創作有新成果,文化遺產保護邁上新臺階,競技體育工作探索出新途徑,文化市場監管有新進步,“掃黃打非”、新聞出版***版權***工作有新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對外文化體育交流取得新成績,各項工作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我局的文化工作在省文化廳組織的考核中多次獲得一等獎。
從近年來我局抓黨員的學習教育工作來看,一是學習要靠自覺。要提高黨員對學習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充分調動黨員學習的自覺性,逐步養成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習慣,把學習的成果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用學習的成果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二是學習要靠“灌輸”。要通過制定學習制度,落實學習制度,組織集體學習,引導主動自覺學習,“灌輸”正確的理論。克服不學習的錯誤傾向,克服不學習正確的、向上的、健康的理論的傾向,反對學習上的“自由主義”。
黨員學習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必須常抓不懈。在工作中我們必須認真落實各項學習制度,按照中央及上級黨組織的安排部署,完成學習任務,創新學習方式,提高黨員習的自覺性、主動性,才能把黨員學習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篇2
《黨章》中明確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村級黨組織處在黨的最最基層,直接面對的是廣大農戶和人民群眾。農村黨員生活在千千萬萬的群眾當中,他們的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一、創新背景
之前,我鄉農村黨建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村級黨組織的活動與黨員的精神需求不相適應。主要是活動次數較少,活動內容枯燥,難得幾次活動都只是侷限於讀報紙、傳達檔案和介紹村裡情況,顯得簡單、空洞;二是,村幹部的理論修養與新的形勢發展不相適應。平時在應付完村裡的工作後,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抓穩定、抓發展上,沒有時間去學習理論知識,因而一些幹部在村裡開會時出現“大道理不會講,小道理沒得講”的尷尬局面,黨員活動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三是指農村黨員的黨員意識和組織觀念淡薄了。個別黨員覺得“黨員”這個稱號的自豪感沒有以前強烈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及對黨組織的忠誠度也不如以前了,黨組織開展活動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想不參加就不參加,隨意性較強,完全忘了當初入黨時的誓言,在群眾中造成極壞的影響。對此,在新形勢下,尼雅鄉黨委結合“兩學一做”教育活動的開展,就如何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更好地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做出了努力創新。
二、採取的措施
強化組織領導。把加強組織領導、強調領導帶頭作為推動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重要環節。尼雅鄉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學習教育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農村黨員學習教育和落實“三會一課”活動。採取堅持分層分類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根據各村不同類別、不同層級的黨員的特點,分別提出相應的學習任務和學習計劃,進行分類指導和推進。推動領導幹部帶頭作用,帶頭學習、帶頭宣講、帶頭撰文、帶頭聽課,一把手率先垂範、先學先行。
加強創新方式。一是創新學習理念,打破以往的條條框框,不能因學習而學習,而是要在增強學習效果,提高活動吸引力上做文章,根據當前形勢下黨員的真正精神需求來設計學習方案,讓黨員成為學習的主體;二是創新學習時間,每週五下午都是信教群眾在清真寺做乃瑪孜的時間,為了堅定農村黨員的黨性意識,鄉黨委統一安排全鄉所有的農村黨員在村委會集中學習,有效促進了農村黨員的自主學習意識;三是創新學習內容,改變開會就是學習的觀點,而要讓黨員在學習中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讓黨員定期走出家門,看看外面的發展與變化,每次學習都組織黨員進行討論和交流,化解他們心中的疑惑,村裡有什麼重大事項的話要在決策和實施前聽取黨員的意見和建議,結束後向黨員彙報結果,讓黨員真正成為了村裡的主人,從而增強他們作為一名黨員的“自豪感”。
完善保障措施。鄉黨委定期召開培訓,保障了各支部書記的能力素質。每年由鄉、村兩級黨組織負責對各支部書記實施業務培訓,包括政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務知識、法律法規知識、土地政策、環保政策、計劃生育政策、農村實用技術、建築規劃等,使村黨支部能夠更準確全面、及時地向黨員傳達正面資訊,提高工作能力。
一直以來,尼雅鄉黨委都高度重視農村黨組織建設和農村黨員的學習,今後,只要全鄉上下努力,一定能夠把村級黨組織的基礎更加打牢打實,讓其為我鄉的和諧穩定發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篇3
新形勢下,黨員教育工作如何開展,教學手段如何改善,學習內容如何豐富,組織活動如何具有吸引力,年輕的社群黨組織幹部如何帶領好不同型別的黨員,這些都是當前基層黨組織建設所面臨的新問題。
一、注重加強黨建內容實體化
社群黨組織將經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結合。針對不同時期的中心工作和任務,以及自身建設的主題、黨員隊伍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定期組織開展集中學習教育活動,強化學習效果。
廣大黨員和群眾是社群的主人,他們既是和諧社群的建設者、推動著,更是受益者。開展黨員學習教育的內容就要在全面掌握社群居民的動態情況中,找準服務著力點,把握住社群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充分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示範作用,努力踐行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工作理念。
二、注重改革教育模式多樣化
社群黨組織要創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培訓手段,主動適應資訊時代的要求。在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網的基礎上,製作一些有趣便於理解記憶的學習課件,從而擴充套件黨員的學習領域,且有利於進推進學習型黨組織的建設。運用好先進技術進行黨建工作,能使黨員教育更及時和多樣化,效果也很明顯。
社群黨組織還大力宣傳身邊的模範人物,用身邊的先進事蹟來教育引導黨員,從而營造了弘揚正氣、奮發向上的良好氛圍。
三、注重擴充套件活動載體豐富化
首先,創新活動理念。以增強活動效果為目的,在提高活動吸引力上下功夫。根據當前形勢下黨員的真正精神需求來設計活動主題,讓黨員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成為社群建設的主力軍和模範榜樣。
其次,創新活動形式。改變以往讀報紙、傳達檔案等傳統單一方式,把遠端教育網和電化教育設施用活用好,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來實施黨員管理教育。此外,還可根據黨員的身體及家庭情況,藉助不同的節日,開展各式外出參觀互動活動。如:參觀美術展、紀念館、植樹博物館等,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進彼此間的情感,讓他們感受到家鄉城市的巨大變化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加強他們對黨組織的歸屬感、信賴感和榮譽感。
最後,創新活動內容。改變開會就是活動的觀點,讓黨員定期走出家門,為他們設計好互相交流討論的主題,化解他們心中的疑惑,並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主動關心他們及家屬的身體及生活,並想方設法地調動有不同特長和愛好的黨員的積極性。類似的活動不僅能提升了黨員的文化修養,還能活躍了他們的文化生活,並能展示出社群文明祥和的新風尚,可謂是一舉多得。
以上做法,既充分體現了社群黨組織領導班子對黨員的關心和關愛,又讓黨員感受到了現代科技帶來的優越性及學習的趣味性,更讓他們感受到了生動活潑的組織活動形式帶來的不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