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哪些優秀的心得體會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想要成功的教育孩子,需要多多吸取經驗,找到方法。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優秀的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優秀的心得體會

  今天上午我是第三節課,大課間後,我像往常一樣拿著書去教室上課。一走到教室門口,就聽到教室裡一片“嗡嗡”的聲音,心裡頓時有了火,走進教室,把書往講桌上重重一放,開始批評起來。我當時心裡還想:以前進教室,沒人說話,今天咋回事?是不是這兩天沒強調紀律,學生放鬆了?這可不行,今天不好好整頓整頓,還不亂了。批評完還不忘佈置具體措施:以後同桌互相監督,小組長負責本組紀律,我再進教室看見誰說話,扣你們組的分數。話剛說完,上課鈴響了起來。

  我馬上意識到:錯了,剛剛應該還算是課間,我進教室早了。因為大課間後是直接排隊進教室的,校園裡沒有學生,我以為已經上課了。

  我慌忙說:對不起,剛才老師以為已經上課了。再看下面學生的表情,從我開始批評到上課鈴響起,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虛心接受的樣子,沒有一個流露出委屈和不服氣。我道了歉,所有學生還是面無表情。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昨天。

  昨天學的是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書上習題處理完後,我抄了一些題做作業。可能是學生剛接觸這些內容,概念性的東西理解不夠透徹,作業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我批了一大半,只有兩個人全對,並且拿下去補錯題的學生補完後還有錯。我心想這不行,得講。講的過程中,我隨手把答案寫在黑板上也沒有擦。講完後再批,這一次基本上是全對。可批到後來,開始出現錯誤了,黑板上剛講過還沒有擦的題目照錯。我一生氣,撕了回去再做,一本接一本出錯,一本接一本撕。到最後批完了,我才猛然想起:後來批的這幾本是講題前已經放在講桌上我沒有批完的,這些學生就是知道自己錯了也沒有機會改正。可是我幾乎是衝著每一個上來領作業的學生訓一句:都講過了還錯,到底聽懂沒有?這些學生無一例外地不吭聲,拿了作業本下去重新再做。

  直到最後一個人我想起來的時候,就問:是不是老師講題前就交了?他點點頭,我再問:那老師說你也不吭聲?還是不吭聲,下去了。

  這就是我們的學生。老師對也是對,錯也是對。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生沒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想法,老師的想法就是他們的想法。還有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我批錯了一道題,當時沒有意識到,結果所有的學生都改成了錯誤的但老師認為是對的答案,沒有一個學生提出疑問。

  教育出這樣的學生,不能不說是教育的悲哀。上課應該怎樣,不準這樣,不準那樣,下課了不準做這個,不準玩那個,就連大課間跳個繩,也得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第一首歌怎樣跳,第二首歌怎樣跳……太多太多的條條框框。

  可是教育,又難道僅僅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家庭、社會又該承擔多少?

  多麼希望看到我們的學生一個個活潑、開朗,敢說、敢想、敢做。

  多麼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家長教育孩子的技巧

  一:尊重孩子的“狡辯”-----反饋效應

  每當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總會找出很多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時,家長一般都會氣憤地稱孩子的這種行為為“狡辯”,其實,這並不是狡辯,而是孩子對家長教育的一種反饋。

  教育是雙向的,家長不僅要教,還要接受孩子的反饋,教育才能達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長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只管自己“教”,一點都不在意孩子反饋回來的資訊,這樣的教育往往達不到家長想要的目的。

  二:分析並尊重孩子的反饋

  當孩子對我們的教育作出反饋時,我們首先要對孩子的這種反饋作出分析,當然,這種分析不僅僅是針對孩子的語言進行分析,還要連同孩子的動作及神情進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長們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饋是不是“狡辯”,都務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饋。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當孩子說出“我們班小朋友搜這樣說”的理由時,那位媽媽沒有對孩子的反饋進行分析,就對孩子大吼,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饋的一種表現。所以,這位媽媽也並知道孩子反饋的真正還以----並不認為“你真蠢”是髒話。

  可以想象,家長誤解孩子的反饋,並對孩子的反饋進行壓制,長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會對媽媽的教育進行積極反饋了。沒有孩子的配合,家長勢必將更沒有辦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三:針對孩子反饋出的問題,對其進行有目的的教育

  當家長分析出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時,就可以針對孩子的反饋進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時他不知道將禮貌的重要性,家長就再也不會,就可以通過例項,道理來講述講禮貌的重要性,引導孩子做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是他不想知道承擔最近錯誤言行所造成的責任,家長就要孤立孩子做一個知錯就改,敢作敢為的人……

  總之,不管孩子對家長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饋,尊重和認真分析孩子的反饋,都是達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後矛盾-----手錶定理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個人一塊手錶,當別人問這個人時間時,這個人能夠快速而且自信地說出時間;然而,當給這個人兩塊不同的手錶時,這個看錶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說出時間了。因為兩隻手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手錶現象”,並由此而引伸出了一個結論:在做事情時,只能有一個指導原則或價值取向。後來,人們把這個結論稱為“手錶定理”。

  家庭教育的好方法

  1、立父母的威信

  父母要想讓孩子聽自己的話,願意接受自己的教育,就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學會如何為人父母,嚴於律己,這樣才能談得上教育孩子:同時,還要積極學習,及時補充自身的不足,在孩子心中樹立一個高大的形象,這樣,父母說話才會有分量,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起威信。

  2、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須瞭解孩子的心理,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同時,要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經常做做“心理換位”,多體會孩子的苦惱,才能更深刻地瞭解孩子的需要。父母只有與孩子同樂、同憂,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願意與父母親近,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這樣教育效果就會倍增。

  3、具有一定的機智和理性

  在批評和矯正孩子的錯誤時,有些父母不講究方法,直接打罵,結果不但沒有收到好的教育效果,還讓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更加不願聽從父母的話。而聰明的父母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先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孩子知道這樣的錯誤需要改正,也相信孩子能夠改正,這樣教育效果自現。當遇到孩子“頂牛”時,父母應避其鋒芒,先轉移其注意力,使雙方都冷靜下來,等心平氣和了再找機會交談,效果會更好。

  4、跟孩子一同活動

  家庭氣氛是實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跟孩子在一起活動,就是創造家庭良好氣氛的有效做法之一。在生活中,家長跟孩子共同活動的機會是很多的。

  5、適當的表揚、獎勵

  對孩子進行表揚、獎勵也是很有學問的。

  表揚、獎勵孩子,可以鼓勵孩子重複良好習慣形成;在表揚和獎勵中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培養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還可以增強孩子的是非感,有助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的加深。

  6、學會向孩子道歉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說錯了話,辦錯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的事,是常會發生的,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實在也是家教的藝術之一。

  家長和孩子在家庭中應當是民主和平等的關係,家長做了錯事或錯怪了孩子,是應該主動道歉的。這不會影響家長的威信,更不會有損父母的尊嚴;相反,會給孩子樹立有錯就改的榜樣,會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品質與修養,從而更加信任父母,親近父母;父母的威嚴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會更高,還會使家庭中形成一個寬鬆、和諧、民主的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氣氛。

  7、學會寬容

  寬容是指孩子做錯了事之後,家長以寬大的胸懷接納了孩子的過失,他們沒有過激語言的斥責,也沒有窮追不捨的追究,這都會使孩子的內心受到深深的自責,並在悔恨、內疚中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冷靜的思考,促其在父母的大

1.教育孩子心得體會

2.對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3.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心得體會

4.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5.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