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為什麼叫江西
江西省,中國省級行政區,簡稱贛,別稱贛鄱大地,是江南"魚米之鄉"。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的原因,歡迎閱讀!
:地理位置
唐代在地方行政機制上的重大變化,是“道”制的確立,由州***郡***、縣兩級制變為道、州、縣三級制。
“道”制淵源於西漢刺史制,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監察全國各郡,設十三刺史部,定期巡查,效果顯著。唐統一全國後,疆域空前擴大,帶來了政治統治的困難,唐太宗為了便於監督全國各州,於貞觀元年***627年***依據自然地理形勢和著意加強衝要地區軍事力量的要求,分全國為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等10道。其中江南道屬第8道,下轄51州,所統轄地區極其廣大,長江以南,五嶺以北,今貴州以東至海,均在其內。江西地區各州主要因自然地理形勢歸屬江南道。10道劃分後,唐太宗不時派黜陟使或觀風俗使等分巡各道,觀採民風,檢查地方吏治。
隨著唐代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軍事形勢的變化,10道劃分不盡合理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道”地廣土闊,所轄各地情況差異很大,難於有效管理監察,加上巡察官員每年臨時派出,給監察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效力有限。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根據一方州縣的多少、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度以及對地方加強管理之需要,在10道的基礎上析分為15道,即從原關內道分出京畿道,河南道分出都畿道,山南道分為山南東道、山南西道,江南道又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唐玄宗將道再劃分後,“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並確立每道治所,各使置印。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命諸道採訪使考課官人善績。三年一奏,永為常式”。
原來臨時派遣的監察大員,成了固定的地方檢察官,也有固定的治所。人員與治所的固定,標誌著道正逐步向實際的行政區轉變。江南西道的治所確立在洪州***治今南昌市***,簡稱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
江南西道採訪使管轄範圍,據《新唐書•地理志》載包括宣、歙、池、洪、江、鄂、嶽、饒、虔、吉、袁、信、撫、潭、衡、永、道、郴、邵等19州,相當於今江西全省及湖南、安徽、湖北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個黔中採訪使,轄治大致相當於今貴州省地域的黔、辰、錦、施、敘、獎、夷、播、思、費、南、溪、溱等13州。
在《舊唐書•地理志》中,這13州都寫在“江南西道”之後。比較新、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二者各有短長,但《新唐書》更接近實際一些。二書的地理志總序中,都寫明開元二十一年分15道之中有黔中道。舊志是排列出15道名稱,新志則寫為:“開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為東、西道,增置黔中及京畿、都畿。”按各道內容的敘述,二者都是以貞觀10道為綱。舊志在江南道之下,列出了“江南東道”“江南西道”二目,但無“黔中道”。
而新志在江南道下,依次敘述諸州,又分別標明江東採訪使、江西採訪使、黔中採訪使所轄範圍,有了“黔中道”的內容和地位,然而與序言中所說的“分江南為東、西,增置黔中”不合,表現為分江南道為東、西、黔中3道。事實上,黔中道各州原本都是江南道的範圍,所以二者都在“江南道”下寫了江東、江西、黔中三部分。"
但二者的總序中都沒有說“江南道”一分為三,舊志的江南道內競將黔中各州連綴於江西道之後。唐前期作為監察區劃,道的劃分多遵循山河形便的原則,唐後期道的性質轉化為準行政區劃以後,其劃分就較為複雜了。但江西地區的“道”仍然是以山川走向來劃分的。江南道大致調整為宣歙、江西、湖南3個觀察使轄區,江西與湖南之間就以羅霄山脈為界,與今天湘贛邊界完全一致。
同時,江西與宣歙、鄂嶽、浙東、福建、嶺南東道等觀察使***節度使***轄區之間也全部以自然地勢的分水嶺為界。和今天的贛皖、贛鄂、贛浙、贛閩、贛粵邊界也毫無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