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齊有哪些教育經歷

  作為一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在平常的教育活動和實踐中總結出了經驗,才有後面辦學的如此成功,那你知道裴斯泰洛齊都有哪些教育活動經歷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裴斯泰洛齊的生平經歷

  裴斯泰洛齊出生在瑞士蘇黎世一個醫生的家庭,5歲時父親病故,他和兄弟、姐姐從小在母親和一女僕的照顧下生活。9歲時,裴斯泰洛齊開始上學,但由於他發育不良,性格內向,學校生活帶給他更多的是孤獨和寂寞。童年時代,對他影響比較大的是在農村外祖母家生活的時期。農民生活的貧困,富人子弟的盡情享樂,使他產生了對窮人的深切同情。從此,“消除苦難的根源”成為他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裴斯泰洛齊生活的時代正是瑞士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舊的農業經濟在逐步解體,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當時,法國的啟蒙思想運動也影響了瑞士,上大學的裴斯泰洛齊接觸到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愛彌爾》成了盧梭政治和教育思想的崇拜者。在學校裡,他和一些朋友參加了一個進步的“愛國者”的組織。由於宣傳社會改良思想,這個組織被取消,裴斯泰洛齊也被迫中斷了學業。從此,裴斯泰洛齊走向社會,開始了新的生活。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活動

  1768年,他在蘇黎士附近的“新莊”,建立了一個試驗農場,試圖幫助農民改善生活,由於管理不善試驗失敗了。但失敗卻使他找到了適合他的工作,在撫養自己兒子的過程中,裴斯泰洛齊開始了最初的教育工作。他決心按照盧梭的方法教育孩於,但發現其中有一些缺點。於是,他按照自己對兒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做了觀察記錄,並記下了“教育3歲孩子的日記”。同時,他也開始關注其他孩子的教育問題,特別是貧困兒童的教育問題。

  1774年,裴斯泰洛齊又在“新莊”辦起了一所孤兒院,收留了50個5-10歲的孤兒和流浪兒。裴斯泰洛齊為他們提供衣食,教給孩子讀、寫、算等基本知識,並讓孩子們通過紡紗、織布等手工勞動,獲得生活的技能。從當時來看,這個機構既不像工廠,也不像學校,而是一個把教育和勞動相結合,充滿親情的大家庭。裴斯泰洛齊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把一切獻給了孩子。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裴斯泰洛齊說,我與他們在貧窮中同甘共苦,我自己生活得像個乞丐,為的是教乞丐生活得像一個人。後來,由於孤兒院人數劇增,經費出現問題,到1780年,孤兒院停辦了。

  從此,裴斯泰洛齊開始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集中精力從事著述。1781年,他以所熟悉的鄉村教育生活為素材,寫下了他的第一部教育小說《林哈德與葛篤德》。全書從改良主義和人道主義出發,提出人類進步的根源在於通過教育發展人的內在力量,通過立法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這部著作問世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裴斯泰格齊的教育思想受到人們的重視。

  1798年,受瑞士政府的委託,裴斯泰洛齊在斯坦茨建立了一所孤兒院,收留了80個5-10歲的兒童。在一位女僕的幫助下,他日夜操勞,負責兒童的生活和教育。他與兒童生活、勞動、學習在一起,建立了父子般的友情。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齊注意對兒童進行家庭化的愛的教育,並根據兒童的特點進行智力、道德和體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齊還進行了初等簡化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實驗,以改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儘管在斯坦茨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但由於戰爭的原因,孤兒院又要改作軍醫院,裴斯泰洛齊的工作又中斷了。

  1799年,裴斯泰洛齊在布格多夫的幼兒學校任教,繼續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第二年,他又擔任布格多夫學院的領導工作。在這期間,他寫下了《葛篤德怎樣教育子女》一書,試圖研究出一種簡便的方法,不僅使每一家庭的主婦都能掌握,而且還能改進初等學校的教學工作,這些思想構成了“要素教育論”的基礎。1805年,布格多夫學院遷到伊佛東,改為伊佛東學院。此後,這所學校存在了20年,在歐洲享有盛名,使得許多教育家和學者先後來這裡進行學術訪問、參觀,一些富人子弟也紛紛前來就學。後來學校由於管理出現問題,於1825年關閉。1827年,裴斯泰洛齊留下最後一部著作《天鵝之歌》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