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如何學習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學習行書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學習行書方法
1.放鬆楷法,書寫增速。
行書兼有楷書的基本法則和草書流動的筆法,行書運筆雖比草書慢,但比楷書要快,而且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蘇軾所言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觀點,說明了不同書體形態的不同,也說明了書寫的速度和節奏的不同。研習楷書時,在筆法上要求建立楷法,即關於起筆、行筆和收筆的各種要求,概括地說,起、收須有交待,如藏鋒、露鋒、回鋒、折筆、頓筆等。而行書因為書寫的便捷,將楷書行筆中的一些繁雜的筆法進行簡化,省去了許多逆、回、頓、駐、轉等楷書筆法。可是,放鬆楷法,並非意味著行書書寫的容易,在用筆上的要求反而是更高了。它要在點畫的表現上保持楷書所要達到的或基本遵循的藝術效果,筆畫當重處還得重,當輕處還得輕,不能像硬筆寫出的那樣一般粗細,有彎無折。劉熙載《藝概》雲:“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且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提正、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這種功夫要從楷書中來,根據楷則進行放鬆,使行書行筆有節奏。在起筆、收筆時緩些,在中間行筆時快些,而在筆畫之間交換過程中,筆勢更迅疾些。總之,行筆既要不徐不疾,沉著從容;又要有疾有徐,態度自在。
2.露鋒入紙、中側互用。
行書的起筆有用“逆勢切入”的筆,這基本與楷書相同,由於行書行筆較快,故其逆勢往往在空中完成,筆尖不著紙,稱為“意逆”。而行書一般的起筆都是順勢落筆的,行書用逆鋒起筆只是少數。行書的用筆是中鋒與側鋒互用的。筆畫無論方圓,以中鋒為主,這是一個基本大法,可是行書在書寫過程中,不斷地起止轉折,筆鋒無時無刻不向側鋒方面轉化,要熟練地運用中鋒和側鋒,固非易事,關鍵在於調鋒,筆鋒要能隨倒隨起,能側能中,就不會有僵臥之病。所謂中鋒,即指筆運過程中,筆心常在點畫中線上行走或萬毫齊力的行筆;所謂側鋒的特點是筆尖偏於筆畫之一方,鋪毫用力有所偏重。
歷觀前賢名跡,古人作行書沒有不兼用側鋒者,無不以“中鋒取勁,側鋒取妍”為準的,因此不能偏信筆筆中鋒的說法。在行書名家中,就連以多用中鋒著稱的顏真卿,其名作《祭侄稿》亦時露側鋒之筆。行書的用筆特點,應是以中鋒立骨,以側鋒取態,微露鋒芒,而富生意,隨著筆勢的往來,翻騰起倒,筆意到處,則體勢也就自然圓活,風骨也就自然勁健。
3.筆意縈帶、牽絲往來。
行書的點畫之間,都是有一定聯絡的。所謂“筆意縈帶”是為了行筆的簡捷,求其收、起之間的方便,便用“牽絲”把他們聯絡起來,王羲之《蘭亭序》帖及米芾《方圓庵記》帖中的“是”字是最能見出筆意的縈帶。這個“是”字既省去了楷書行筆的繁雜,又增加了藝術的渲染。筆意縈帶、牽絲往來的行書用筆特點,既是點畫之間的聯絡,又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聯絡,在筆勢上尤為明顯。在字與字之間,上一字的收筆縈要帶下一字的起筆,會形成一個小小的附鉤,使字與字之間更為流暢活潑,互相映帶照應,富有往來的流動感,筆致更為連貫。但是真正好的筆意縈帶在於無形的連綿,如蘇東坡的《渡海帖》,其書上授下承,盡在字勢的神態之間溢位,眉目之間神馳意往。
4.圓轉代方,點畫簡化。
楷書中轉折有兩種:一種是方折;一種是圓折,這是風格上的區別。而行書很少用提按轉折比較繁的方折筆,而是隱含折意的圓轉。行書的圓轉與楷書的圓轉相比,速度要快,常常一帶而過,沒有楷書圓轉那樣略方的交角,常以渾圓的弧線出現,或者形成一個半環形,如米芾所書的“為”、“而”、“直”3字。行書中有些形似圓轉的轉折,卻有明顯的方折的翻筆,這實際上也是用方折法的快寫,雖為圓形而微微有稜角,如“皆”、“物”字。然而行書圓轉居多,是其一般的規律。由於書家的習性、風格的不同,其用筆也不同。因而王羲之的行書方折多些,顏真卿的行書圓轉多些,蘇軾的行書方折多些,米芾的行書圓轉多些
啟功談學習行書應注意的地方
1. 學習行書宜以楷書為基礎,在結體和用筆兩個方面練好紮實的基本功
行書的結體雖然變化多,對楷書的“牢籠”有所衝破,但是尚未達到草書“解散楷體”的程度,可說是隻出了城而並未出郭,沒有超越楷書總的體勢。從點畫形態上看,似乎行書與楷書有異,但那主要是由於行筆簡而快所產生的效果,基本的用筆方法實無二致。可以這樣說,沒有楷書的結體和用筆就沒有行書的結體和用筆可言。所以,學習行書必須從楷書入門。不是說楷如立、行如趨嗎?立且不穩,快走又談何容易!當然,寫好了行書反過來對寫楷書也很有益處,不過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2. 重視臨帖
或許有人會問:行書既然從結體到用筆都承襲楷書,僅是“正書之小訛”,何以還要專門臨習行書碑帖?行書雖然承襲槽書,但它畢竟已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小訛”再小,終是差別。有差別就有個性,更何況有的地方差別還不小呢。不臨帖就不能熟悉行書的特點,有許多向題就無法解決。比如,楷書一個字一般只有一種寫法,而行書卻往往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寫法,那些與楷書不同的寫法怎麼寫?行書常常省變楷書的筆畫,是怎麼省變的,有何規律?
行書的用筆方法雖然與楷書基本相同,但行書也有它特殊的用筆技巧,如何瞭解並掌握這些技巧?行書比楷書更講究章法,常用的章法有哪些,怎樣把它靈活運用好?……這許許多多的問題,不去臨帖是難以解決的。
說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僅就兩者的親緣關係而言的。任何一種獨立的書體,都有它獨特的、相對固定的點畫軌道,這軌道就是書法藝術的結體法則。比如一個行書“成”字,從王羲之到米帶,他們的書法風格儘管各異,但行筆的軌道卻大體相同,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道本同根,規律所範。我們雖不必拘泥於“無一字無出處分,但總應該翰不虛動,下必有由”,遵循其一般的規律吧。
光是寫得快些誰不會?但筆能否走在正軌上,寫出來的字能否好看,恐怕就難說了。這正如走步一樣,誰都會走,但叫你去跟海燈法師走一遭那丈把高的梅花樁,恐怕是一邁步就會有“好看”的,因為你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腳踩不到點子上。可供初學臨習的行書帖,有王羲之的《蘭亭序》、《聖教序》***即《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王詢《伯遠帖》等。
3. 不宜過分強調和濫用行書的用筆特點
我們前面說過行書用筆有多圓少方、多露鋒少藏鋒、多有遊絲相牽連等特點,並談到了它們的藝術作用,在書法實踐中適當運用這些特點能使作品增色,不過務須用得恰如其分,不可過分強調和一味濫用某一方面的特點,否則即會走向反面。比如:圓筆用得太多,會使字型顯得軟弱側滑,露鋒過甚,易導致精氣外洩而輕浮,筆筆牽連,會造成圈眼密佈而形同蛛網。這與婦女的塗脂抹粉相似:如化妝時能根據自己的特點施得恰到好處,便能給人增加美感,若不顧實際,把脂粉一味地塗抹,那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4. 學習行書宜首先熟悉偏旁部首的寫法
行書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儘管變化很多,還是有它相對穩定、約定俗成的一般寫法的。特別是偏旁部首,除了因襲楷書以外,還有它自己的一套通用“符號”。比如“木”,在左邊可寫作“濤”,“鳥”在右邊、下邊可寫作“烏”,“示”、“衣”旁在左均可寫作“母”等等。‘學習行書,熟悉並掌握了偏旁部首的寫法,就能瞭解行書的造型規律,舉一反三,也就能真正寫得“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