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人物鉛筆畫像

  動漫以青少年喜歡的方式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面,豐富了我們的課餘生活,調劑了我們在學業中的重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欣賞

  1

  2

  3

  4

  5

  中國的動漫產業要改變傳統經營方式奮起直追

  中國動畫片創作一直秉承“寓教於樂”的宗旨,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偏離,“教化”意義被過分強調。主題先行使創作受到阻礙,思想僵化。娛樂性的喪失使動畫由大眾走向小眾。中國動畫片的創作亟須改變傳統的創作方式,可以說要走一條借鑑與創新的道路。以往的動畫創作為我們提供了豐厚的藝術積澱,但是市場觀念欠缺。觀念的轉化要做到市場觀念和受眾觀念的同步轉化。市場觀念的轉化將會在下一篇中論述。動畫創作不要拘於傳統,給自己套上枷鎖,動畫片創作中應有更為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國動畫片創作中體現的一種思想就是:動畫片是小孩的世界。中國的動畫片也就是呈現幼稚的特色。而且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觀眾也養成這樣的觀片習慣:動畫片是兒童片,是給小孩子看的。這種觀念使動畫創作的視野非常狹小,動畫的題材也受到了限制,思想上放不開,表現在創作上的也就是缺乏想像力,從而使中國的動畫喪失了大量的成人觀眾。且在“教化”思想下,動畫片多擺出一副教育的面孔,缺乏童趣,導致大人不看,小孩也不看的局面。中國的動畫要改變過去單一的兒童表現,改變受眾觀念,使觀眾群豐富多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歷時四年的大製作《寶蓮燈》在這方面做了嘗試,這部影片的定位是6歲到80歲之間。可以說這是對動畫製作者的一個挑戰,要兼顧到差距如此大的觀眾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影片故事根據中國的古代神話《劈山救母》的故事改編。講述一個英雄救母的故事,在影像風格和人物造型上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且添加了原作中不存在的小猴子形象,機靈搞笑,詼諧逗趣,獲得了較為廣泛的市場認同。

  事實上,文化產業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特有的人文現象,許多西方發達國家都對此給予高度重視。比如,美國的迪士尼、芭比娃娃、荷里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說,多年來,這些文化產品為美國賺取的外匯收入,幾乎無一國能匹敵。再比如英國,一位難稱重量級的女作家羅琳,竟能在短短几年時間裡,颳起了席捲全球的“哈利波特”狂風。顯然,這不僅僅是羅琳個人的“金手掃天下”使然,更是體現了西方文化體制的相對健全。凡此種種,都向世人昭示著這樣一個真理:人文現象是可以創造經濟奇蹟的。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與西方發達國家比較,當前中國的文化產業還相當滯後。就在今年4月18日,在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文化部部長助理丁偉透露說,中外文化貿易的進出口是嚴重逆差,這個差距比前幾年估算的10:1更大。丁偉說,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觀念滯後,國際品牌性的產品缺失,沒有建立起國際文化貿易的中介機構,以及相關法律、政策和文化環境不完善等4方面原因。這裡,不管怎麼說,儘快發展文化產業才是硬道理。在此事上,文化市場的決策者,首先應該正視當前中國文化產業現狀,然後在此基礎上,對症下藥、活血生肌。總而言之,看著鄰國日本動漫文化的勃勃升起,我門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再充當文化產業的旁觀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