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為政的成語故事

  “各自為政”表示按照個人的主張辦事,不顧及整體,也不與別人協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戰國時候的史書《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鄭國的公子歸生聽了楚國的意見,準備出兵攻打宋國。宋國派華元、樂呂帶兵抵抗,兩軍在大棘這個地方安營紮寨,準備打仗。

  在大戰來臨之前,宋國的主帥華元為了鼓舞士氣,便殺羊犒***kào***勞眾位將士。但是,他在犒勞將士的時候卻忘了賞給他的車伕羊斟***zhēn***肉吃。羊斟因此懷恨在心,總想找個機會報復華元。

  到了作戰的時候,羊斟心裡想:平時你不把我放在心上,今天我就讓你看看我的厲害。他正想著,華元來找他駕車了。羊斟不聲不響地把車準備好,叫華元上車。華元上了車,走到半路的時候,羊斟便對華元說:“前些天犒勞將士,分羊肉的事由你做主;今天我駕車,那麼往哪裡走,則由我做主了。”***原文是:“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說著,便快馬揚鞭,把華元的戰車徑直趕到鄭軍的陣地上去了,華元稀裡糊塗地就成了鄭軍的俘虜。

  後來人們把羊斟的話概括為“各自為政”,用來表示按照個人的主張辦事,不顧及整體,也不與別人協作。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

  [語出] 《左傳·宣公二年》:“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

  [正音] 為;不能讀作“wèi”。

  [近義] 各自為營 [反義] 同心協力 顧全大局

  [用法] 形容集體中互相不配合;互相不協作;不顧整體利益而各行其是。一般作謂語。 含貶義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批判了本位主義以後;各部門互相協作;互相支援;消除了過去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的現象。

  [英譯] Each administers in his own way。

  相關人物介紹:

  華元***?―公元前573年***,宋戴公五世孫,華督曾孫,華生御事之子,春秋時期宋國大臣,官至大夫,成為宋國六卿之一。歷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堪稱"四朝元老"。長期任右師,掌握國政。集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刺客、人質、戰將於一身,在強敵如林、諸候紛亂的時代,為宋國獨撐一方大廈。

  宋文公四年***前607年***,鄭奉楚命伐宋,他與樂呂抵禦失敗,被俘。宋以兵車百乘、文馬百駟贖他,贖物才送一半,他即逃歸。十六年,殺未假道而經宋境的楚國使者,於是楚圍宋都。次年,夜入楚師,與楚講和。宋共公十年***前579***因與楚令尹子重、晉欒武子友善,使晉楚在宋西門之外結第一次"弭兵"之約。宋共公卒,卿大夫間發生內訌,他攻殺司馬蕩澤,左師魚石等五人奔楚。

  華元的故事:

  公元前596年 楚國派出申舟出使齊國,楚莊王特意囑咐不要用向宋國假道。宋國執政華元聽說了,覺得這是對宋國的莫大侮辱,就抓住殺死 楚國使者。 楚莊王為此“投袂而起”,出動大軍包圍 宋國國都整整9個月。 宋國派出使者到 晉國告急,晉國上一年剛被楚軍打敗,不敢冒與 楚國全面衝突的危險,只是派 解揚為使者勸宋國堅守,不要投降。 解揚經過 鄭國,被鄭國抓起來交給 楚國。 楚莊王親自接見 解揚,企圖買通他,要他向 宋軍喊話,說晉軍不再提供救援,斷絕宋軍的希望, 解揚不同意。經 楚莊王幾次威逼利誘,解揚才答應下來。可是當 解揚來到了望城中的樓車上,就大聲疾呼,說 晉國援軍不日就到,請 宋國無論如何要堅持下去。 楚莊王大怒,解揚說:“我答應你的條件只是為了實現使命,現在使命實現了,請立刻處死我。” 楚莊王無話可說,反而釋放他回 晉國。長期圍困而無戰果,楚莊王打算退兵,可申舟的兒子申犀攔在車前,說:“我父親不惜生命以完成國王的使命,難道國王要食言了嗎?”楚莊王無言以對。申叔時建議在宋國建造住房、耕種土地,表示要長期佔領宋國,宋國就會表示屈服。 宋國見楚軍不肯撤退,就派華元為使者來談判。華元半夜裡潛入楚軍 大營,劫持了楚軍統帥 子反,說:“我的國君要我為使者來談判,現在城內確實已是‘易子而食, 析骸以爨’,但是如果訂立 城下之盟則情願舉國犧牲。貴軍退到三十里外, 宋國唯命是聽。” 子反就在睡床上保證做到。第二天報告了 楚莊王,楚軍真的退30裡外,和 宋國停戰,雙方保證不再互相欺瞞,華元作為這項和約的人質到 楚國居住。

  華元衛宋

  公元前595年, 楚莊王派申舟訪問 齊國,途中必經 宋國。按理來說,經過 宋國應事先通知宋國,然而 楚莊王自恃 楚國為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裡,就沒通知宋國。 宋國的執政大夫華元覺得這是對宋國的莫大侮辱,非常氣憤,於是建議 宋文公將楚使殺掉。 宋文公下令將申舟殺了。訊息傳到 楚國, 楚莊王聽到後十分惱怒,下令討伐 宋國。

  楚軍勢如破竹,很快就將 宋國都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子反指揮著楚軍,向 宋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宋軍在華元的指揮下,居高臨下,頑強防守,擊退了楚軍一次又一次的瘋狂進攻。 楚莊王從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圍攻到次年夏天,還是沒有把 宋國的都城打下來。華元鼓勵守城軍民寧願戰死、餓死,也決不投降。

  一天深夜,華元悄悄地混進楚軍營地,潛入到楚軍主帥 子反營帳裡,並登上他的臥榻,把他叫起來說:“我們君王叫我把 宋國現在的困苦狀況告訴您:糧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經交換死去的孩子當飯吃。柴草也早已燒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屍骨當柴燒。雖然如此,但你們想以此來逼迫我們訂立喪權辱國的 城下之盟,那麼我們寧肯滅亡也不會接受。如果你們能退兵三十里,那麼您怎麼吩咐,我就怎麼辦!” 子反第二天將華元的話報告了 楚莊王。楚軍真的退到30裡外,和宋國停戰,雙方保證不再互相欺瞞,華元作為這項和約的人質到楚國居住。盟約上寫著:“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我不欺騙你,你也不必防備我。”***成語爾虞我詐就出自於此。

  這應該是歷史上第一個很著名的守城戰役了。華元以其出人意料的行為結束了一場艱苦的持久戰,結束了 宋國的危難和困苦。這場戰事雖有妥協,但是以弱敵強,不辱國威,在當時 晉國都不敢和 楚國正面衝突的情況下有此表現,使華元贏得了普遍而長久的敬重。

  華元送琴

  古有四大名琴,它們分別是齊恆公的“號鍾”、 楚莊王的“繞樑” 、 司馬相如的“綠綺”、 蔡邕的“焦尾”。據說其中的“繞樑”是華元獻給楚莊王的禮物。“繞樑”的典故出於《列子》,說的是周朝韓國有一個著名的女歌手 韓娥,在去齊國的途中盤費用光,萬般無奈之下,於雍門賣唱求食。她的歌聲悽美動聽,催人淚下,使聽者無不痴迷感動。 韓娥離開之後三天,人們彷彿還聽到韓娥的歌聲迴盪在屋樑之間,令人回味。而此琴以“繞樑”為名,可見其音質之優美世所罕見。

  華元留楚期間,瞭解到 楚莊王愛琴如痴,就千方百計將 “繞樑”琴弄到了手中,遂將此琴獻給了楚莊王。華元送琴可謂用心良苦,目的是親近 楚莊王,增進楚宋的關係,穩定***局面。果不出華元所料, 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有一次,他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 樊姬異常焦慮,規勸 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 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