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春聯
元雜劇《後庭花哩,那一對“宜入新年”、“長命富貴”,從內容上說,是春聯。雜劇稱它是桃符也無錯,因為它寫在桃板上。如果拋開書寫材料,僅就文句內容而言,可以說,在很長的時間裡,古人以“桃符”稱謂春聯。
春聯之始的題目,頗使五代時的後蜀主孟昶出了點小風頭。只因《宋史·蜀世家》有記,孟昶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清代人認為這是。此說影響很廣。
近年人們論證先於孟昶的春聯,有的甚至找出《尚書》裡的對偶句,找到古器物上題為“書戶”的六字銘文。在眾多文章中,1994年4期《文史知識》所載譚蟬雪《我國最早的楹聯》一文,引敦煌遺書斯坦因0610卷聯句,以證唐代春聯,值得重視。敦煌遺書所錄如下:
歲日:三陽始布,四秩初開。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又:三陽回始,四序來祥,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立春曰: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
五福除三禍,萬古回***殮***百殃。
寶雞能僻***闢***邪,瑞燕解呈祥。
立春回***著***戶上,富貴子孫昌。
又:三陽始布,四猛***孟***初開。
回回故往,逐吉新來。
年年多慶,月月無災。
雞回辟惡,燕復宜財。
門神護衛,厲鬼藏埋。
書門左右,吾儻康哉。
敦煌卷子的這些聯句分為兩束,分別錄於“歲日”和“立春日”下。這恰合於春聯的歲時特點。一句“書門左右,吾儻康哉”,更是點明要旨——錄這些聯句為哪般?它是書寫桃符即春聯的稿本。聯句裡又多有至今仍為春聯所習用的詞句,如“三陽”、“四秩”、“始調陽”,在新春新歲到來之際,人們願意表達對於歲月四季的關注;“五福”、“富貴”、“慶壽”、“呈祥”,如今仍不乏民俗生命力。歷來的春聯體現古代年俗的主題,可概括為兩方面:驅邪與納祥。敦煌遺書所錄聯句,也正是辟邪除禍和福慶呈祥。
敦煌遺書斯坦因0610卷為《啟顏錄》抄本,抄於唐開元十一年。我們稱為挑符即春聯稿本的聯句,抄於錄在卷子背面。其抄錄年代無疑大大早於後蜀孟昶,證明最遲到唐代時已開始在桃板上書寫春聯了。
從桃符到春聯,不止是名稱問題,也不單單是寫上個“春”字的問題。這實際上表現了變革桃符舊有內容的一種革新。舊的桃符,脫胎於木刻神荼鬱壘像,那桃木板上也曾畫門神,也曾題寫“神荼”“鬱壘”字樣,總之,就如同桃木本身的符號意義一樣,桃符的意義全在於驅鬼辟邪。這是對於保護自身、求得生存的渴望,它比起對於生活質量的追求來,是更基本的,然而又是低一個層次的。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於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強烈,表現為年俗意識,就是:不但求辟邪,還求納祥。桃符舊有的內容再也不能滿足這新的心理需求。於是,桃符寫門神名的老章程就被打破了,讓位給“福慶初新”、“壽祿延長”之類祈福納祥的字樣。
經此一番革新,桃符原有的符號意義沒有丟,——桃木辟邪,並不在於寫上門神名;而新的意義,隨著祈福納吉的字句,疊加了上去。這疊加,其實標誌著一種質的飛躍。它已區別於舊桃符。同時桃符辟邪的功用,也沒有被遺忘。
至於名稱,唐自不必說,宋王安石的詩句、元雜劇的臺詞,仍都稱桃符。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東坡在黃州,而王文甫家在東湖,公每乘興必訪之。一***歲除,至其家,見方治桃符,公戲書一聯於其上雲:‘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請看,“治桃符”、“書一聯”相照應;蘇東坡所為,確是除夕寫春聯——可是,宋代人說這是“治桃符”。
南宋人周密《癸辛雜識》一書,“桃符獲罪”條:
鹽官縣學教諭黃謙之,永嘉人,甲午歲題桃符雲:“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為人告之官,遂罷去。
這位黃謙之興致所至,戲題桃符,大概是將“宜入新年”、“百事大吉”的通常句子續了幾個字,不料卻有人打“小報告”,害得他丟了飯碗。從這條材料看,南宋之時“桃符”之稱仍流行,題於“桃符”之上的文字,早已是“春聯”了。
春聯之名,據說出自明初。《簪雲摟雜說》記朱元璋故事:
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昉也。帝都金陵,於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帝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偶見一家獨無,詢知為醃***閹***永苗者,尚未倩***請***人耳。帝為大書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投筆徵出,校尉等一擁而去。嗣帝復出,不見懸掛。因問故,雲:“知是御書,高懸中堂,燃香祝聖為獻歲之瑞。”帝大喜,資銀五十兩,俾遷業焉。
從這條材料看,朱元璋不僅提倡除夕掛春聯,還微服出宮,去看戶戶門上有對聯的盛況;當他見到閹豬戶門上無聯,竟能即興創作,一副具有行業特色的聯語,對仗工穩,落墨成對。
明代開國皇帝的提倡,無疑推動了春聯的普及。然而,舊的稱謂——桃符這名稱,還是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明末遺民李中馥《原李耳載》中奇聞一段:遷安郭金溪好扶鸞之術,因此中了邪,只得求助於“姜、蒜、犬膽、鷹脯藥之,桃符、鬼箭、雄黃、硃砂鎮之,巳鍼灸鬼眼穴諸絡”。桃符被從門上取下,用來鎮魔驅邪。不僅舊的名稱仍在用,原本的神祕意義也沒丟。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宋時,對於寫有聯語的桃符,已經開始有了別種叫法。宋代《名臣言行錄》載:宋仁宗一日見御春帖子,讀而愛之。問左右,說是歐陽修措詞。於是,悉取宮中請貼閱之,見篇篇有立意,宋仁宗說:“舉筆不忘規諫,真侍從之臣也。”宮裡門多,春聯也多。宋人叫它什麼?叫它“御春帖子”。不言而喻,在“桃符”與“春聯”之間,“御春帖子”是一種過渡。
帶著新的內容,春聯由桃符的形式中生髮出來。從桃符到春聯,民風民俗的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