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是因為法國的支援
美國獨立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由於英國對殖民地的剝削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導致了北美人民的抗爭。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下?
我們傳統的歷史教育中和歷史書籍中均將“薩拉託加大捷”看作是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點。原因有二:一、薩拉託加大捷迫使英國柏高投降,增強了北美人民必勝的信念;二,促使了國際形勢向有利於北美人民的方向發展***黃紹湘《美國通史簡編》,69頁***。但是我對這種說法有不同的認識。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什麼是戰爭的轉折。戰爭的轉折一般對戰爭起到的作用有兩種。一、經常出現在冷兵器時代的一戰定勝負。交戰雙方憑藉一場戰役來徹底擊潰隊說,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中中國古代的楚漢之爭的垓下之戰和古希臘的波希戰爭中的馬拉松之戰都作出了最佳的詮釋。二、是在戰爭發展到更加殘酷的熱兵器時代的長期拉鋸作戰中。交戰的雙方利用某次戰役或行動去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並迫使自己的對手徹底修訂自己的戰略。二戰時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一個經典的戰例,而中國解放戰爭的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行動同樣是一次改變全域性的行動。明確了戰爭的轉折,在回頭看看薩拉託加大捷是否滿足上述兩個作用。
北美獨立戰爭自1775年“萊剋星敦的槍聲”起,到1781年英軍康利華在約克鎮投降共歷時六年。薩拉託加大捷發生在1777年,距離戰爭開始僅僅只有2年,距離戰爭的結束還有漫長的四年。所以,薩拉託加大捷更本不具備第一個轉折的作用。再來討論第二個作用,自1775年戰爭爆發以來英國憑藉其強大的海陸軍實力,不僅在陸地作戰上處於絕對的戰略進攻態勢,在海上更是構築了森嚴的海上封鎖線。在軍事上,英軍在數量上、質量上佔據著優勢,在武器效能、後勤補給、機動性上英軍更是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華盛頓領導的“大陸軍”,只能在遠離海岸的地方對英軍進行遊擊騷擾,而且後勤補給也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在戰爭中英國人是處於主導的進攻地位的,而華盛頓和他的部隊是被動的防禦。只是,英軍無法徹底擊潰“大陸軍”,從這點來看,雙方處於一種戰略均勢。
在薩拉託加戰役中英國人損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大約是5000多人,英國當時在北美的總兵力為20000餘人。但是掌握海上優勢的英國人迅速從國內補充了大量的物資和軍力,繼續維持著自己的戰略進攻態勢。在薩拉託加戰役一年後的1778年,在南部的進攻中英軍在西點選敗了華盛頓的主力,迫降了“大陸軍”海軍的重要領導人——阿諾德,並一舉攻佔南部重鎮薩凡納和查爾斯頓;1779年,英軍在北部的攻勢中迫使“大陸軍”副司令查爾斯·李投降,從此牢牢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黃紹湘《美國通史簡編》***。由此可見,戰爭的主動權依然掌握在英國人手中,英軍不僅保持著旺盛的信心,更在北美眾多的戰場上保持著進攻的勢頭。英國人在1777年之後維護著自己的強勢,沒有絲毫的改變戰略上的格局。所以,薩拉託加大捷作為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有些牽強。
再看黃老先生所說的兩個原因。第一:為北美人民注入了更強的決心。其實,13個殖民地的人民一直保持著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決心,同樣也維持著旺盛的鬥志。在1775年“萊剋星頓的槍聲”之前的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是北美人民追求獨立決心的最好宣言。在1776年費城的《獨立宣言》更是為整個北美獨立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援。所以,北美人民的決心和鬥志並不是在1777年才被激發起來的,而是一開始就保持著旺盛的鬥志和戰鬥意志。比如在1775年般克山之戰和1776年波士頓圍困戰的勝利都很好的說明了北美人民的決心。第二:爭取到了更多的國際援助。在北美獨立戰爭中,對北美“大陸軍”提供支援最多的就是法國和西班牙。
從歷史上看,法國和英國之間就是世仇,從“百年戰爭”到“北美獨立戰爭”前不久的“七年戰爭”英法兩國都是相互敵對的。這中間既有國家的利益、王位繼承***百年戰爭、三十年戰爭***、歐洲大陸的爭霸***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宗教矛盾***三十年戰爭***……所以,法國與英國的矛盾是時刻存在的,法國人隨時希望可以打擊英國人的利益,尤其是在“七年戰爭”失敗不久。希望恢復“太陽王”路易十四的輝煌的法國一邊囤積力量準備反擊,以便在等待著時機。西班牙,與法國一樣屬於波旁家族,血緣上的關係原本就會讓法西兩國同仇敵愾,更何況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就是被一支幾乎由海島組成的英國艦隊所擊敗。西班牙不僅從此讓出了稱霸多年的制海權,更是喪失了直布羅陀海峽的控制***這一對於整個地中海國家都極具戰略意義的海峽至今仍然被英國所控制***,戰敗和割地的恥辱,是這個昔日的霸主難言的恥辱,所以西班牙也常懷有報仇的願望。
在北美獨立戰爭中最支援“大陸軍”的兩個國家,並不是因為薩拉託加戰役的勝利才開始反對英國的,雙方的積怨非常深,完全是出自自己的利益,與薩拉託加並沒有任何關係。就是美國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和歷史學家馬漢也說過“法國和西班牙的戰爭***1778年海戰,筆者注***目標直指英國的暴政帝國;以及維持自身的海權”***馬漢《海權論》***。由此可見北美的獨立運動在一開始就有極高的國際支援度。只是由於英國的勢力過於強大,法國等剛剛在“七年戰爭”中遭受慘重損失的國家還沒有恢復元氣,所以沒有在北美獨立運動之初就開始向英國人作戰。綜上所述,將薩拉託加大捷看作是北美獨立戰爭轉折的兩個原因都非常牽強。
在我看來,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正是上文提到的1778年大海戰。關於這場大海戰,我不想用語言進行過多的描述,只是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場戰爭的結果“戰術上英國人證明了他們海上霸主地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在戰略上,英國人遭受了自1588年以來最慘痛的失敗”。之所以將這場大海戰看作是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其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這場戰爭之後北美“大陸軍”獲得了可以得到充足的海外援助。由於北美殖民在很多生產領域方面受到來自英國的限制,而且在戰爭在美國的土地上進行,打亂了正常的生產,所以大陸軍的物資補充和裝備補充幾乎都來自海上,而在海上有著英國海軍建立的封鎖線。自1777年底前,“大陸軍”僅僅從歐洲大陸獲得了150萬英鎊的軍火,但就是這微不足道的軍火卻佔到“大陸軍”總裝備的90%。
在戰爭初期,“大陸軍”面對嚴重的補給問題,甚至連靴子都不能保證人人一雙。而海戰後,在漫長的北美沿海,英國人只留下了19艘戰艦。如此少的戰艦再也無法完成對北美海上封鎖,“大陸軍”不僅開始獲得大量的來自歐洲大陸的軍火和物資援助,法國的軍隊也在北美等魯與“大陸軍”開始並肩作戰。從根本扭轉了“大陸軍”在裝備上、數量上和質量上劣勢。其次,就是這場大海戰在解除了套在“大陸軍”頭上的枷鎖的同時,也為英軍的海上補給線增加了桎梏。由於英國在北美大陸作戰遠離本土,所以英軍所需的兵源、物質和補給必須依靠海上補給線。在大海戰前,美國的海軍雖然進行著“海盜式”的絞殺戰,但是收效甚微。但是到了1778大海戰之後,由於英國沒有了海上的優勢,也缺少了護航艦隊,所以英國的物質補給船成為法國、西班牙和美國海軍的掠奪的目標。在海上補給線的絞殺戰中英軍共損失了2208條運輸船,約合價值為6千6百多萬英鎊***美:內森·米勒《美國海軍史》***。這僅僅是船的損失,如果再計算運輸船上的物質損失,那將無法計量。此消彼長,英國失去了制海權,也就失去了海上生命線,失敗也就註定了。其三,由於北美十三塊殖民地都靠近大海,所以擁有制海權的軍隊也就獲得了最大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在1776年“大陸軍”集中優勢兵力對波士頓進行圍攻,擁有海上優勢的英國軍隊堅守八個月之久。並從容的調集和部署部隊發起新的攻勢,不僅解了波士頓之圍,還一舉攻佔紐約州的重鎮斯塔坦。當時的華盛頓就感嘆“在當前的戰爭中,陸上部隊所作的努力再大,海軍仍然是有決定性的作用”。
同樣,屢次因沒有制海權失敗的“大陸軍”所獲得薩拉託加大捷海軍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1776年,美國海上的傳奇英雄阿諾德在瓦庫灣與英國海軍進行了一場實力相差懸殊的海軍決戰。戰役使得“大陸軍”的海軍全軍覆沒***正式成為“大陸”軍***。但是,這場悲壯的失敗卻迫使北部英軍延遲南下追擊華盛頓的時間約一年之久。這讓“大陸軍”有了充足的休息時間和準備時間,配合在南部的“大陸軍”完成了對薩拉託加一線的英軍的南北夾擊,獲得薩拉託加大捷。馬漢對此評價說“這些勝利的取得,應歸功於尚普蘭湖上的一支小小艦隊為此換來的一年時間。”1778年大海戰之後,英軍已經無力在控制海上,沒有了海上得機動力英軍的失敗也就不遠了。到了1781年,英法在加勒比海再度交手。羅德尼海軍的艦隊雖然再次擊敗了法國格拉勳爵的艦隊,但是結果是英國海軍徹底被驅逐出了北美沿海。
不久之後在美法聯軍海陸包圍下,康利華在約克鎮率領七千官兵投降。最後,1778年大海戰的勝利最終使得那些態度曖昧的國家表明的態度。1778年大海戰後一年後,西班牙開始對英國宣戰。以荷蘭為首的其他國家組織了著名的“海上武裝中立”。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為了向北美殖民地運輸物質,獲取商業利益。這個聯盟最初是由荷蘭、丹麥、瑞典發起,不久普魯士、俄國和奧地利這樣的歐洲強國紛紛加入進來。這個“海上中立”嚴重的損害的英國的利益,所以1780年英國被迫對荷蘭宣戰,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英國不僅完全孤立,也最終走向了失敗。因為,北美獨立戰爭隨著法國、荷蘭等國的加入逐漸擴大為一次對英國霸權反抗。
基於以上兩個大方面,我認為1778年的大海戰最終扭轉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局面,而不是我們更多的提及的薩拉託加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