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債務危機的形成原因

  歐洲債務危機,簡稱歐債危機,是指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歐洲部分國家因在國際借貸領域中大量負債並超過了其自身清償能力,造成無力還債或者必須延期還債的現象。2009年12月,歐洲債務危機最早在希臘凸顯。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分散財政與統一貨幣的制度性缺陷

  本輪經濟衰退充分暴露出歐元區體系深層次的制度性缺陷,即在歐元區內部貨幣政策由歐洲央行統一行使,而財政政策卻由主權國家分而治之,這種分散的財政政策和統一貨幣政策之間的失衡導致成員國失去了熨平危機的巨集觀經濟調控手段——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一個主權國家調節經濟執行的兩個最基本、最核心工具,只有二者鬆緊搭配才會有效地對經濟執行實施調節。

  由於歐元區實施統一貨幣政策,各國缺少了利率和匯率兩大工具的支援,為了走出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帶來的經濟衰退,成員國只能藉助擴張性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復甦。加之,這些國家的債券也會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投機物件,結果造成希臘、愛爾蘭、西班牙等國家物價和工資迅速上漲,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各國早已突破了《穩定與發展公約》規定的財政赤字不得超過本國GDP的3%,主權債務總額不得超過本國GDP60%的上限,已經完全脫離了經濟發展水平與國家還款能力,以至於投資者對政府債券的信任度降到了冰點,進而引發主權債務危機。

  :歐元區各國經濟發展不均衡

  歐元區一體化之後各國經濟結構存在很大差別,儘管都是歐元區國家,但各國的預算狀況千差萬別。各國經濟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也使財政政策難以有效協調,但為了建立更為龐大的組織,擁有27個成員國的歐盟極力拉攏那些希望加入進來但經濟狀況卻不容樂觀的國家。

  加人歐元區後,各國自身的優勢與劣勢逐步明顯地表現出來,例如希臘這樣的國家沒有資源優勢,沒有領先的創新優勢,而德國、法國這樣的大國就壟斷了對外出口,強勢國家與弱勢國家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以往在維護歐元與歐洲一體化的更高訴求下,經過歐洲政治精英的努力得以調和妥協,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這些問題凸顯,外圍國與核心國之間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存在著明顯的不相適應,歐元區無法滿足成員國不同的貨幣政策偏好,外圍國無法利用貨幣貶值快速形成對外盈餘,也無法維持當前的財政赤字,使其陷入一種結構性的衰退,並且還面臨債務膨脹,外圍國與核心國差距越拉越大。

  同時,當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時候還會造成搭便車行為的出現,希臘無節制的信貸最後需要德國這樣的大國來埋單,這種只靠成員國的相互救濟渠道單一且不持續,使得歐元區的救助機制極難建立,危機爆發之初並未及時得到解決,導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

  1, 整體經濟實力薄弱:遭受危機的國家大多財政狀況欠佳,政府收支不平衡。

  2, 財務***埋下隱患:希臘因無法達到《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所規定的標準,即預算赤字佔GDP3%、政府負債佔GDP60%以內的標準,於是聘請高盛集團進行財務***,以順利進入歐元區。

  3, 歐元體制天生弊端:作為歐洲經濟一體化組織,歐洲央行主導各國貨幣政策大權,歐元具有天生的弊端,經濟動盪時期,無法通過貨幣貶值等政策工具,因而只能通過舉債和擴大赤字來刺激經濟。

  4, 歐式社會福利拖累:希臘等國高福利政策沒有建立在可持續的財政政策之上,歷屆政府為討好選民,盲目為選民增加福利,導致赤字擴大、公共債務激增,償債能力遭到質疑。

  5, 國際金融力量博弈:一旦經濟狀況出現問題,巨大的財政赤字和較差的經濟狀況,會使整體實力偏弱的希臘等國成為國際金融力量的狙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