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雜文散文

  散文憑藉其自然的情感流露,巧妙的措辭選景來渲染氣氛,從而贏得它獨特的價值體現。。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精心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

  1:大紅棗

  年年秋後,母親總是忙著拾掇鄉親們送給她的大紅棗。母親跟小山村的鄉親們始終保持熱線聯絡,中秋節一到,知道母親心思的那些鄉親,便把精心篩選出來的大紅棗送到母親家裡來。母親把它們一袋袋搬出,攤薄擺在陽臺的地上、窗臺上、條案上,秋陽明亮清爽的光線照射進來,陽臺上紅豔豔一片,母親便站在一片紅豔豔裡咧著嘴笑。

  剛摘下來的棗鮮紅硬楞,還沒有幹,有的棗肉還有點發青,可生著吃起來又脆又甜,很有味道。便是蒸熟了吃,抑或用酒淹成醉棗,更是另有一番風味。然而,母親卻不去理睬這些,只是埋頭繼續著她晾晒大紅棗的工作。

  母親工作起來很專一,很執著,從不偷懶。在屋裡坐一會兒,到陽臺上轉一圈兒,出去遛彎兒回來,又去陽臺上轉一圈兒。她看著那些舒坦平靜地躺在陽光裡一顆顆大紅棗,心情格外愉悅。

  太陽偏西時候,她準時又來到陽臺上,這次是來給大紅棗翻身,讓太陽照射大棗的另一面;母親八十多歲了,老了,彎不下腰,便拿一根竹竿慢慢地扒拉,大紅棗似乎心領神會便一骨碌翻了下來。

  母親的那些日子便在這樣榆悅和忙碌中度過。

  過了一段時間,大紅棗接受了老人的愛撫,吸入了秋陽的精氣,慢慢變軟,青青的棗肉變成深紅,鮮明光亮的棗皮也發了皺。甜甜的棗香悄悄地在空中瀰漫,溢滿陽臺,又朝外湧散,周圍的人家便讓棗香包裹起來。有人從這裡路過,總要嗅著鼻子東張西望,好像在問:這是哪裡來的這般美妙的棗香?

  過了小雪,就把它們裝進一個柳條籃子裡,吊起來,讓它們去接受清風的吹拂。那籃子很大,小保姆就過來幫忙,倆人合力把它掛到陽臺上的半空中。有時候風大,坐在屋裡也能看見柳條籃在風中晃來晃去。母親便招呼小保姆去照看,生怕籃子被風吹落。

  其實,母親一顆大棗也不吃,她老了,醫生說她得了一種不能吃糖的病。生病之前,她特別愛吃大紅棗。她和大紅棗有著不解情緣。她出生在棗鄉,在棗鄉長大,在棗鄉成家立業,在棗鄉有了我。在她那魂牽夢繞的棗鄉,方圓百里的山坡上,山溝裡,都是棗樹,漫山遍野。大紅棗熟了的時候,這裡的大山、村莊,這裡的家家戶戶,便被大紅棗染成深紅。

  年年秋天,她的妹妹——我的小姨——便來我家幫母親拾掇大紅棗。進山把大紅棗從樹上打下來,一顆顆拾進柳條籃子裡,一擔擔挑回家,攤薄晾晒在門前的打穀場上,屋頂上,院子裡。初冬時分,又把大紅棗收拾起來,裝進屋簷下的柳條笆裡。閒著的時候,小姨便帶著我在大棗樹下捉迷藏,到山溝裡去揀風落棗。那時候,我雖然還很小,但那紅彤彤的棗紅早已印染了我的心靈,讓我終生難忘。

  有時候我想,母親一到秋天便把陽臺弄得紅豔豔的,或許是她一拾掇那些大紅棗便覺得心情舒暢,或許是她看見片片棗紅便回味起過去那些甜美的日子吧。

  後來,母親帶著我們離開棗鄉,她的妹妹也遠嫁到南方。紅棗只生長在乾旱的北方,南方潮溼,不長紅棗。自從小姨遠嫁之後,母親便開始了她的晾晒乾棗的工作,幾十年從不間斷。

  每到隆冬時節,在南方工作的小姨便會準時收到一大包來自北方的大紅棗。老郵遞員把包裹單送到小姨家的時候,總是一臉喜悅,十分羨慕地說:“大紅棗又來啦!”

  郵寄大紅棗用的大包裹,是母親精心縫製而成的。那是一塊白色的純綿布。母親讓找一塊棗鄉鄉親們織的土布,要用它縫製包裹。可如今棗鄉早已沒了織布機,只好弄一匹機織的純棉布來做包裹了。每次把大紅棗寄出去,小姨便把大包裹洗乾淨,又裝上木耳、金針菜給寄回來,第二年母親又用它把大紅棗寄回去。幾十年過去了,大包裹換了一回又一回,但每換一回,都遵照母親的意願挑選最純的棉布做包裹。

  南方小姨開啟包裹的時候,一片紅豔豔便呈現在面前。風乾了的大紅棗,一顆顆鮮豔飽滿,豐厚敦實。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倒出來嘩嘩作響。急忙招呼孩子們把棗倒進柳條籃子裡,吊在陽臺上。那個柳條籃子是小姨去南方的時候帶過去專門用來盛大紅棗的。柳條籃子很大,孩子們齊心合力把它掛到陽臺上的半空中。南方有時候也有風,坐在屋裡便能看見柳條籃在風中晃來晃去。小姨便招呼孩子們去照看,生怕籃子被風吹落。

  小姨家裡每有客人來,小姨便用乾透了的紅豔豔的大紅棗熱情款待。每當此時,小姨便驕傲地說:“這是我老姐姐從遙遠的北方寄給我的。”

  多少年過去,小姨也搬過幾次家,但每到一處,人們很快便知道,這裡住著一戶來自北方棗鄉的人家,那裡盛產的大紅棗格外甜美。人們更清楚地知道,棗鄉老家有一個老姐姐,這個老姐姐每年都會準時將甜美的大紅棗寄過來。

  2:品味孤獨

  我從小生活在山溝裡,每天面對的是大山森林溪水飛鳥和一天到晚忙碌得連話都少說的村民。讀小學後,由於山裡的房屋分散,大都一個人走在彎彎曲曲的鄉村小道去上學。那時候,我向往山外憧憬城市,流連城裡鱗次櫛比的高樓,車水馬龍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

  畢業後,來到了城裡工作。我努力適應城市生活並融入現實社會中,為工作、為友情、為夢想,吃著、喝著、唱著、玩著、應酬著,然後拖著疲憊帶著菸酒味披星戴月回家,留下的是疲倦與空虛。

  或許是青春的激情被時光撫平了,或許是迴歸了自我,後來我不再喜歡追逐熱鬧與律動,開始在喧囂與擁擠中尋找清靜,喜歡用心地品味孤獨。

  孤獨,是一種寧靜的心境,是一種身心的昇華。

  孤獨猶如海島。大海雖然胸懷廣闊,把藍天也擁進懷裡,卻天生騷動,一刻也不安寧。時兒波光粼粼,溫順無比,輕輕的親吻著海岸;時兒掀起驚濤駭浪,發瘋似的撞擊著海島。海島雖然身處其中,卻“我自巋然不動”,靜靜地站在那裡守望著遙遠的彼岸。

  孤獨如同綠洲。那反覆無常的沙漠,一會兒表現為“窮荒絕漠鳥不飛,萬磧千山夢猶懶”;一會兒和風一起滿天起舞,肆虐天空。綠洲雖然身陷囹圄,卻心靜如水,靜靜站在那裡等候著遙遠的駝鈴。

  夜晚我時常一個人坐在陽臺,觀賞那孤寂的茉莉,聞著花香,遙望那浩瀚的蒼穹。那閃閃的星星,像寶石似的,密密麻麻地撒滿在廣袤無垠的夜空。乳白色的銀河,橫貫中天,斜斜地瀉向遠方。在夜空中,一切都是那麼渺小,那麼孤獨,可又是那麼幽靜,那麼雅緻,那麼深邃。

  清晨我時常一個人漫步江邊。遠處的山一座連著一座,山上的樹木蔥蘢,岸邊的柳枝隨風飄舞。此時江邊人跡希少,“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我任憑涼涼的江風吹拂,一層薄薄的霧罩著寬闊的江面,江水靜靜地流淌著。我又彷彿進入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詩情畫意中,思緒如雲煙氤氳在江面漂盪。

  閒暇我時常一個人閉在書房。或看書、或習字、或繪畫、或撫琴、或寫作、或沉思、或發呆……沒有目標壓力,沒有任務約束,沒有形式拘謹,放縱自己的思維,聆聽自己的心跳,回味有趣的往事,隨心所欲,悠然自得。

  “從古聖賢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風流”。我不是聖賢,但我喜歡孤獨,喜歡品味孤獨。孤獨能讓人的思緒放飛,能讓人的智慧沉澱,能讓人的靈魂淨化。

  3:讀書境界中的月光

  倘若我們能夠透過自己的書窗窺見古人窗前的那輪明月,那麼,精明的現代人才算擁有了完整意義上的聰明。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有什麼比滋養心智更需要的?

  現代城市裡的樓房越高,越是鱗次櫛比,離月亮的距離就越遠。都市裡五彩繽紛的燈光早已把明月擠壓為昏黃的一片,明月照樣從海上升起,但共此時的都市蝸居里,投射過來的只是高樓斑駁的影子。如果有幾片月光擠進霓虹燈光、白熾燈光留出的縫隙,也如受到汙染的水。汽車笛聲、影視音響、電話鈴聲,將月光攪得更加渾濁並且支離破碎,留不下一小片安靜,來安放一張書桌。偌大的一座城市,月光和書籍很難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如果說門是生活的進出口,那麼窗可以說是天的進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樓割裂了,明月難以進出生活在喧囂里人動盪的心靈。即使是在閉門索居的日子,有幾個人端坐書窗前,讓月光佈滿內心空間?何況天上的那輪明月,只徘徊在都市的邊緣,在城裡辦理不到一份“暫居證。”

  錢鍾書先生說: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慾望;窗子許我們佔領,表示享受。現代都市人進出更多的是各種各樣的門,卻極少去擁有一扇用以心靈眺望的窗子,更無閒人閒讀書的閒情去掬一把透過書窗的月光,洗滌心靈的塵垢。

  偶然記下宋代劉子軍的兩句詩: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明月不知讀書人已去,淹沒在都市的紅塵中;明月夜深來照的,也不是書聲朗朗的書窗了,有的只是裝潢和功利了。都市裡,也有很多讀書人,但這些人想的是文憑、職稱、職位,急功近利的他們懂得用描譜儀鑑定金錢的金黃色的純度,卻無暇顧及書窗上那輪明月的皎潔銀白。臨月漫披卷,憑欄且數星,看不見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書中文字為腹內經綸,想的的只是經世致用,讀書蛻變為苦事。月窗攙燭影,風葉亂彈琴,舔燥的大概是名利裹挾著的喧囂吧。

  月是應該鑲嵌在窗子裡看的,好比一幅畫配了鏡框。開了窗邀約清風明月進來佔領,其實是擁有一輪屬於自己的明月。錢鍾書先生還說,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我以為書窗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書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現代人淪落的一種方式;讓高樓大廈侵佔了心靈的家園。

  讀書本是一件賞心樂事。歸有光在《項脊軒志》寫到書窗玩月的情景:三更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姍姍可愛。我想,還有半牆的明月篩落到他飄逸的心頭吧。閒讀書,讀閒書,讀書閒,注重的是讀書時的閒逸,忘卻虛名浮利,獲得一種周國平先生所說的“豐富的安靜。”並不是休閒是才讀書,而是讀書時讀出閒情逸致,把知識化為腦中的智慧,滋養心靈。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閒的心態去讀書,讓書窗上的那輪明月將思緒漂白、沉澱。

  書窗上的那輪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燈紅酒綠的繁華並不完全拒絕棲居的詩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託閒情。明月多情,隨人處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