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實習的心得體會

  實習教學醫院及帶教教師的管理與培養,按計劃逐步開展針對實習生的上崗培訓和在崗培訓。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參考。

  篇一

  我是一位學臨床的醫學生。根據我們的實習大綱,最近正好被安排到社群醫院的防保科實習預防醫學。實習之後感覺我們的社群衛生問題實在太多太多。我在自己的blog上寫過一篇相關的文章,但似乎少人問津,現又補充了一些內容,貼於此處,與大家交流。

  目前上海的基層預防工作和流行病學的資料採集主要是由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承擔的,其他地區具體的操作方式不詳。就拿上海來說,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就是我們熟知的地段醫院,是構成三級醫療體系的第一環,其主要職能是為所在社群的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對疾病進行一二級預防,同時承擔著部分重大疾病的療養、康復工作,在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同時,負責對該地區的疾病發生情況進行監測。一個很不錯的想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有很多問題。

  一、服務物件覆蓋率低。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物件是社群居民,疾病監控的物件同樣是社群居民,疾病的監控應該是在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同時完成的。但究竟有多少社群居民接受了相關的衛生服務?以下這些問題就出現了:

  1、在可以選擇更好醫療服務的情況下,社群居民是否願意接受社群醫院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

  2、所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是否適應社群居民的需要;

  3、所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質量是否能得到保證;

  4、是否能保證大部分的社群居民均能在社群享受到基本醫療服務;

  5、所提供的醫療服務收費是否合理;

  以上這些問題直接左右了社群居民的選擇。由於大部分企事業單位工作時間與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工作時間相同,所以大部分在職職工及其子女,小病不上醫院,大病則上大醫院就醫,不會選擇地段醫院的服務。同時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人員學歷層次相對較低,診療手段單一,也成為了人們不選擇社群醫院的原因之一。按我們帶教的話說來地段醫院就醫的人開藥的比看病的多。最近一段時間,不少社群衛生服中心推出了類似於家庭病房的家床服務,雖有些類似於國外的家庭保健醫生,但實際差距卻很大。同時由於疾病涉及個人隱私,多數人對於類似的***不甚信任,同樣造成了一定服務困難。由於服務物件與監控物件是一致的,也直接導致了疾病監控覆蓋率的下降。

  二、醫療資源的不合理應用。由於服務物件覆蓋率低,而疾病監控需要全覆蓋,這樣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工作量的增大。很多工作靠社群衛生人員上門完成,即便這樣依然不能達到有效的覆蓋率,加上流動人口的增加,進一步加大了疾病監控***尤其是傳染病***的困難。同時由於一級醫院覆蓋率的下降,上級醫院的工作量隨之明顯增大,造成了人手相對短缺的有趣場面,大醫院急診的繁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醫院的工作效率,在治療重病和疑難雜症的同時還要忙於應付社群常見疾病。在社群醫院資源利用率不足的情況下,又造成了大醫院醫療資源的浪費。曾幾何時,和一位英國醫生聊起了英國的全民醫療體系。她說,在英國,要進入大醫院就醫,必須由社群醫生的轉診,否則醫藥費一律自付,這就大大提高了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三、相關從業人員不足,學歷層次不高。從各大醫學院的就業趨向來看,更多的醫學生傾向於去二級或三級醫院就業,去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人少之又少。其實這一點是容易理解的,培養一個醫學生需要至少五年的時間,多則七年、八年,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自身的發展都是需要考慮的。一個碩士或博士去地段醫院當醫生是很多醫學生和家長所不能接受的,而培養全科醫生又是現在國家培養醫學生的一個方向,任重而道遠。其實在國外,醫生兼職的情況也並非鮮見,我上次碰到的那位英國醫生,既做家庭醫生,又為當地的一家大醫院做心彩超。同時醫院的聯合也是加強各級醫院聯絡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可以將若干一二三級醫院整合起來,促進醫生交流,共負盈虧,情況可能會更好一些。***補充:在後來實習的幾天裡越來越發現社群醫院的工作效率實在是低得可怕,重複勞動率高得驚人。換句話說就是整天都在忙,但不知道在忙些啥。真正隨訪病人的時間少,用在輸入、核對資料的時間多。社群醫院的大部分從業人員自身素質不高,直接導致了工作方法落後。***

  四、居民的健康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亟待加強。在大醫院我們可以看到有不少人小病不醫成大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現代人常見病較以前也有明顯上升。但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些問題了呢?在社群服務時,我們為病人量血壓,發現高血壓不在少數,有些居民的血壓高達180/110mmHg,自己卻渾然不知,他們中不少是中年人和菸民。今天老師的課上說到一些病人到地段醫院配藥,但不聽醫生醫囑,比如患了糖尿病仍然不控制飲食,結果吃了藥血糖還是一塌糊塗。小病不治成大病,心腦血管意外一旦發生,不但害苦了自己,社會還要承擔很大的經濟負擔。同時還有一些人會以涉及隱私為由拒絕調查,甚至給予調查者假資料,給流行病學調查造成很大的麻煩。

  五、疾控傳報網路不完善。該不完善指的不是傳報制度,而是電腦網路。有一些疾病,如精神病,已經可以做到全市網路一體化,在任何市級或區級精神病醫院,只要發現精神病人就能直接傳到網上,相關社群醫院即刻派人進行隨訪。但有很多疾病的隨訪傳報都是人工製表、列印,沒有相關的網路,人力花費極大,尤其是患病率較高的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其實如果可以建立一個全市統一的資料庫,將相關資料定期輸入,就可以減少很多了勞動力。甚至於可以將一部分資料記錄在社保卡或者身份證上,只要卡一刷,資料自動傳報不就可以快很多。***僅是一種設想,不知道有沒有可行性。***

  篇二

  二門診的一週很快就過去了,這七天裡,我對社群醫院的環境有了一個粗略的印象,也讓我有了一些思考。

  大概是受小的時候家屬區裡的醫務室的溫馨環境的影響,我一直在心中保留著做一個社群醫生的小願望。因為我覺得社群醫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和患者的家庭形成良好的信任和情感基礎,這在中國這一特定的環境下,非常有助於提高患者的就醫依從性。門診的患者每天來來去去,其中有很多患者,不過是走馬觀花的看醫生,並沒有好的依從性,這一點對於中國廣大的慢性病患者是非常不好的;還有一些患者對於醫生有著強烈的不信任感,這與現在的醫療大環境不無關係,但也與醫生因為自身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和精力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有關。對於這兩點問題,我一直認為,有責任感和醫術高超的社群醫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社群門診的這些天,讓我對這一點有了更多的信心,因為我在這裡收穫了很多知識和感動。

  二門診的老師們,學識都很淵博,很受患者尊重。這也是我很喜歡全科醫生的一點,他們看上去都親切而低調,但他們卻是有著大醫院專科醫生不能小覷的廣博的知識,看似信手拈來的功夫,卻是患者就診的第一道守護者。雖然看每個病人的時間還是有限,但是他們還是比專科醫生多了一份熱情和親切,對患者的教育和指導也要多一些。尤其是很多患者已經在大醫院就過醫,他們在二門診開藥的同時,醫生們也不錯過任何宣教的機會,這一點,使我更加堅信,也許大醫院的醫生對於最新的知識有著更深入的瞭解,用藥更有把握,但是社群醫生在患者教育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絕不亞於他們的。

  很遺憾,給我安排入戶的那天並沒有入戶,所以我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深入瞭解社群醫生工作的機會。但是那天在兒童保健的智力篩查門診,我還是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社群醫生在患者的基礎保健工作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讓我回憶起了小時候在家屬區裡醫務室裡疫苗接種或是看病的溫馨經歷。可以想見,入戶這種更加體貼周到的醫療行為,對於很多醫療觀念比較淡薄的患者的母嬰健康保障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然二門診有很多好處,我還是感受到了一些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總體上,二門診還是北醫三院的一部分,所以綜合水平是很好的,這帶來了很多除了一萬五千人的社群居民以外的臨近的社群患者。雖然很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十分方便,但是如此龐大的患者群體,每個診室還是門庭若市,患者還是要等待,醫生們也是很忙碌,每個病人獲得的時間並沒有比大醫院多上多少,醫生們與患者也並不是特別熟悉,對患者的宣教也不是特別有效,這一點讓我覺得還是有點小遺憾的。但是這個也許是國內現在醫療條件不均衡下的必然產物,所有好的醫院都是人山人海,二門診也不除外。依託著三院的強大的支援,二門診的醫生們有了較好的再教育的條件,但是相對於大醫院的專科醫生,他們還是少了許多參加高水平研討會和國際會議等高水平的學習機會。所以在治療上,很可能會有一些與專科醫生不同的治療意見,這點不僅會不利於患者的治療,也不利於全科醫生自己的成長。與此相應的,在這個化驗檢查對高精醫療檢驗儀器高度依賴的時代,社群醫院與大醫院也有一定差距,這個也是限制社群醫院的診療範圍的一個因素吧。

  新的醫療改革正在進行,我這短短一週的實習感受使我相信,社群醫院作為醫改的重要環節,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獲得越來越多的醫療資源,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點選下一頁閱讀更多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