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婦女服飾的典型 旗袍

東方婦女服飾的典型 旗袍

上了年紀的婦女差不多都穿過旗袍。旗袍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女裝,富有濃郁的民族風味。旗袍始於清代,因仿滿族旗女的土著服裝而得名。

旗袍的設計構思巧妙,結構嚴謹,線條簡練而優笑,造型質樸而大方,整件旗袍從上到下由批塊衣料剪成,任何部位衣料不重迭,沒有不必要的帶、絆、襲等裝飾,能充分表現女性人體曲線的自然關。旗袍緊扣的高領,使人感到雅緻、莊重,束緊的腰部,護在身上合體服貼,兩旁下襬開又,不僅行動方便,而幾行走時給人以輕快、活潑的感覺。

旗袍最初是以一長馬甲的形式出現,長馬甲代替了原有的長裕。後來又把短褂和馬甲合併。辛亥革命後,清皇朝被推翻,民國建立,隨著政治的改革,女裝也不斷創新、變化,旗袍由原米的寬腰直兩式,變成今天按女性曲線造峨、貼體合身、線條流暢的新款式。

清末滿族旗女穿的旗袍,其特點是寬人、子直、衣長到腳。而所選用的衣料大都是繡花紅緞,在旗袍的領、襟、袖的立沿沛位都用寬圖案邊鑲滾。二十年代初,旗袍開始普及,起初式樣與清末的式樣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袖口,滾邊改窄。到二十年代末,山於受歐美服式的影響,穿長縮短,比以前更稱身合體了。三十年代,旗袍盛行,開初流行高項,領子越商越時髦,即使在盛夏,也必須配高聳及耳的硬頂。不久,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袖子時而興長,長達手腕,時而興短,短至露肘。至於衣長,一個時期流行長,長到下襬拖地,一個時期又流行短,短過膝蓋。

從四十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趨於沒,袖於,縮短衣長,減低領高,使袍更加輕便、適體。旗袍盛行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經過不斷改革,成為我國獨特的民族女裝,在國際時裝舞臺上也聲名顯赫,視為東方婦女服飾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