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改革開放以來襯衫行業的發展變遷

認識改革開放以來襯衫行業的發展變遷

王偉是北京一家公司的職員,穿襯衫、打領帶是他每天上班的必須著裝。他說:“每天穿著乾淨的襯衫上班,不僅能展示公司的整體形象,也能讓人感覺自己神采奕奕。”

在紡織服裝業前所未有發達的今天,襯衫不僅是許多都市企事業員工的工作著裝,更成為百姓生活中很普通的服裝之一。

在現代工業文明框架下,襯衫業完成了從手工生產到工業化大生產的時代轉變,更重要的是襯衫業在整個紡織服裝業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也開始了轉型升級的步伐,節能、環保、低碳等現代理念逐漸融入到襯衫生產的各個環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紡織服裝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襯衫行業的發展變遷,恰恰是我國紡織服裝業歷史性鉅變的一個縮影。

(一)

家住北京市宣武區的張大爺還清楚地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普通人家的衣櫃裡,都有不少“假領子”。

張大爺說,“假領子”也叫節約領,其實是“真領子,短襯衫”,它只是單純的挺括的衣領,有前襟後片,也有釦子釦眼,但是隻保留了襯衣的上半部,沒有袖子和衣身,所以又不算是一件真正的衣服。人們把它穿在裡面,卻成了一件足以亂真的漂亮“襯衫”。

老楊曾經是個裁縫。他回憶說,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由於當時的布料都是憑票定量供應,所以能拿布料來加工成衣服的顧客其實很少,專門來做襯衫的顧客就更少了。偶爾有人拿著“的確良”布料上門來,也多半是要做“假領子”,而且會對裁縫千叮嚀萬囑咐,讓儘量省著點用布料。布料加工完以後,哪怕富餘了一寸布頭,顧客也一定要拿回去。

透過“假領子”,依稀可以看見當年人們透露出來的天然的“愛美”情懷。改革開放以後,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紡織服裝業越來越發達,襯衫也越來越多了。花花綠綠的“假領子”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眾多款式的襯衫進入了普通人家。

人們開始在襯衫的色彩上大膽求新,女式襯衫更是款式豐富、五彩繽紛。同時,還在襯衫的鈕釦上做文章,他們在普通的扣子上墊些棉花,再鉸一小塊布料把棉花和鈕釦包起來,用針線縫好,做成了花花綠綠的包扣。張大爺回憶說,這比直接去商店裡買漂亮的鈕釦便宜很多,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塊小布料,還能讓襯衫有更多的搭配。

在老楊的印象中,襯衫加工的生意開始多起來,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方面,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老百姓手裡的布匹多了;另一方面,老百姓對襯衫的消費需求也逐漸形成了。老楊說,那時候布料還是很珍貴,每一剪子下去都特別小心,所以這種小作坊式的裁縫店,一天下來做不了幾件襯衫。很多來做襯衫的人從把布料送到店裡到最後來取襯衫,少說也得等上十天半個月。

而時尚的襯衫開始大規模流行,則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事情了。人們在面料、色彩搭配、款式上對襯衫進行改進,一些純棉布料、防縮、防皺的襯衫陸續上市,襯衫品牌化經營和市場細分的序幕逐漸拉開,襯衫業的發展開始向大眾化和高階化的兩個市場同時邁進。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服裝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更加重視產品升級、工藝升級、裝置更新。經過優勝劣汰,湧現出一大批現代化大型服裝企業,如浙江的杉杉、雅戈爾、羅蒙、萬事利、富潤集團,江蘇的紅豆、雅鹿、波司登集團,湖北的美爾雅集團,山東的蘭雁集團,廣東的名瑞集團,內蒙古的鄂爾多斯、鹿王集團,上海的三槍集團等。這些大型企業,無論技術裝備、生產工藝、生產管理方式還是產品設計,都已接近或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我國服裝製造業實現了從工場手工業到現代工業的過渡,實現了全行業的大升級。

在內外兩個市場需求雙雙上升的條件下,服裝行業產業規模繼續擴大。據統計,2009年,我國服裝出口近260億件,出口值達1071億美元。

由於這時整個服裝行業供小於求,加之一些民營服裝企業剛剛起步,市場競爭的規則是“有比沒有好”。在這種情況下,服裝企業關注更多的是怎麼以最快的速度生產出更多的服裝,很少有企業考慮怎樣才能更加節省布料。

老楊回憶說,那時候,一些大的服裝廠每天都要清理掉大量的邊角料。有些廠子處理得細緻一些,就找專門的回收企業回收,而有些廠子則直接把邊角布料倒在路邊,或者直接焚燒。此外,在生產過程中節約水和電的問題也容易被忽視。

這種局面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並沒有多大的改觀。紡織服裝業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利潤低、資源消耗大、汙染物排放量多的問題日益顯現,加上勞動力成本也越來越高,這些問題成了制約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