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屍走肉意思

注音 ㄒㄧㄥˊ ㄕㄧ ㄗㄡˇ ㄖㄡˋ

拼音 xíng shī zǒu ròu

釋義 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里糊塗過日子的人。行屍:會走動的屍體。

成語出處 晉 王嘉《拾遺記 後漢》:“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簡體字 行尸走肉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屍,不能寫作“師”。

相似詞 酒囊飯袋行屍走骨

相反詞 雖死猶生

成語故事 東漢人任末從小家境貧寒,他勤奮好學,始終堅持自學。他對自己要求活到老、學到老,曾經用荊條作筆,用樹液加上菸灰作墨,映著月光讀書。他成為一個十分博學的人,收了很多學生,他說人如果不學習就像行屍走肉一樣

英語翻譯 an utterly worthless person <a walking corpse>

日語翻譯 生(い)けるしかばね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ㄒㄧㄥˊ ㄕ ㄗㄡˇ ㄖㄡˋ

拼音 xíng shī zǒu ròu

成語解釋 「行屍走肉」之「屍」,典源作「尸」。「尸」同「屍」,死人的軀體。「行屍走肉」指會走動卻沒有魂魄的軀體。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生氣,庸碌無為的人。語本晉.王嘉《拾遺記》卷六。

【語義說明】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生氣,庸碌無為的人。
【使用類別】
用在「消極無為」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有些人雖然身心無礙,卻整天遊蕩,不務正業,和行屍走肉沒什麼兩樣。
<02>一個人沒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整天渾渾噩噩地,那跟行屍走肉有什麼兩樣?
<03>連續幾次重大的打擊,使得他灰心喪氣,整天愣愣傻傻的不說不笑,形同行屍走肉般。
<04>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失去文化,便如同失去靈魂一樣,活著也只是個行屍走肉罷了。

成語典故 晉.王嘉《拾遺記》卷六任末1>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2>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菴,削荊為筆,剋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靜衣易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3>走肉耳!」河洛秘奧,非正典籍所載,皆注記於柱壁及園林樹木,慕好學者,來輒寫之。時人謂任氏為「經苑」。〔注解〕(1)任末:字叔本,東漢蜀郡繁人,生卒年不詳。少習《齊詩》,遊京師,教授十餘年。為郡功曹,辭以病免。後奔師喪,於中道病故。(2)負笈:背著書箱,比喻出外求學。笈,音ㄐ|ˊ,書箱。(3)尸:同「屍」,死人的軀體。

典故說明 「行屍走肉」原作「行尸走肉」。「行屍」是指會走動的屍體。「走肉」是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體。所以「行屍走肉」是指光有軀殼而沒有靈魂,徒具形骸而毫無生氣的人。在晉.王嘉的《拾遺記》中,提到東漢有個名叫任末的人,勤奮好學,各方面都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出外求學也不辭路途遙遠。他用茅草編成小草屋,削尖荊木做成筆,在樹上刻出汁液當做墨汁,刻苦地習文寫字,在艱苦的環境下苦讀而有所成就。他在臨終時告誡門徒說:「一個人如果好學,就算死了,也好像還活著一樣。不學習的人,即使他還活著,卻只是個會走動而沒有魂魄的軀殼一樣,徒具形骸而無所作為的人。」後來「行屍走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生氣,庸碌無為的人。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