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旗息鼓意思

拼音 wò qí xī gǔ

釋義 息鼓:停止敲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

成語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衝三事曰:“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酒。”

簡體字 卧旗息鼓

常用程度 生僻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偃旗息鼓臥鼓偃旗

英語翻譯 cease all activities <cease fire>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ㄨㄛˋ ㄑㄧˊ ㄒㄧˊ ㄍㄨˇ

拼音 wò qí xí gǔ

成語解釋 義參「偃旗息鼓」。見「偃旗息鼓」條。

成語典故 此處所列為「偃旗息鼓」之典源,提供參考。《雲別傳》(據《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趙雲》裴松之注引)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復合,雲1>陷敵,還2>趣3>圍4>。將張著5>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6>長張翼7>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8>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9>,墮漢水中死者甚多。〔注解〕(1)雲︰趙雲(??西元229),字子龍,三國時常山真定人。初從公孫瓚,後歸附劉備。勇敢善戰,以忠勇著稱。封永昌亭侯,累遷鎮軍將軍,卒諡順平。 (2)還:音ㄒㄩㄢˊ,隨即、立刻。(3)趣:同「趨」。(4)圍:戰事的包圍陣勢。(5)張著:三國蜀人,生卒年不詳。(6)沔陽:今陝西沔縣東南,因在沔水之陽而得名。(7)張翼:字伯恭,三國蜀人,生卒年不詳。官至綏南中郎將,建興年間因討伐劉冑有功,封為都亭侯,後為鍾會亂兵所殺。(8)偃:音|ㄢˇ,放倒。(9)蹂踐:踐踏。蹂,音ㄖㄡˊ。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偃旗息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趙雲是三國蜀漢的一員大將,不但驍勇善戰,也擅長用計取勝。據《雲別傳》(《三國志》趙雲本傳裴松之注引)載,有一次劉備和曹操爭戰,曹操將軍隊屯駐在漢水的北山之下,黃忠和趙雲前往劫糧草。黃忠的部隊在途中被曹軍包圍,趙雲便率兵來支援,打退了曹操的軍隊。曹操心有不甘,重整軍隊繼續追擊。趙雲回到營地後,沔陽長張翼看見曹軍逐漸逼近,想要關上營寨的大門,堅守陣地。趙雲卻下令敞開營門,放倒軍旗,停止戰鼓,故佈疑陣。曹操看到蜀軍陣地一片死寂,毫無動靜,懷疑趙雲已經設下埋伏,不敢輕舉妄動,於是急忙退兵。這時趙雲下令戰鼓齊鳴,萬箭齊放。曹軍遭到這突來的伏擊,頓時大亂,紛紛逃命,混亂中自相踐踏和跌入漢水而死的士兵不計其數。後來這段故事中的「偃旗息鼓」演變成一句成語,除了原有意思外,也用來比喻事情中斷或聲勢減弱。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