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馬功勞意思
注音 ㄏㄢˋ ㄇㄚˇ ㄍㄨㄙ ㄌㄠˊ
拼音 hàn mǎ gōng láo
釋義 汗馬:戰馬賓士出汗。指將士立下戰功。後指對事業的辛勤貢獻。
成語出處 韓非《韓非子 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
簡體字 汗马功劳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汗,不能寫作“漢”或“悍”。
相反詞 一事無成
成語故事 古時作戰多用馬。戰馬疾馳疆場,衝鋒陷陣,每戰都要出很多汗。戰鬥次數越多,戰況越激烈,出汗當然也越多。因此,形容有戰功,就叫“汗馬”。
《韓非子·五蠹》就有“汗馬之勞”的說法。《戰國策·魏策》也有:“張儀說楚曰:‘不費汗馬之勞,不費十日。而拒扞關’。”(扞,扞關,地名。)
《史記·晉世家》敘述春秋時晉文公的一段故事時,也說過“汗馬之勞”的話。晉文公,名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所以又稱公子重耳。他曾流亡國外達十九年之久,後來回國做了國君,而且稱霸一時。當他回國之初,即位為晉文公時,對於隨從他流亡的人員,一一論功行賞。有個小臣名叫介之推,沒有提出自己有什麼功勞,也不求賞賜,躲到深山裡隱居起來了。另一個小臣名叫壺敘,見三次行賞都沒有他的份兒,便對晉文公說:“君行三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晉文公當即把行賞的標準向他說明:“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箭矢炮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我缺者,此復受次賞。三賞之後,故且及子。”
《史記·蕭相國世家》和《漢書·蕭何傳》也有一段有關“汗馬之勞”的故事。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劉邦起兵反秦,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後,劉邦又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做了皇帝,蕭何便擔任相國。劉邦認為論功勞應以蕭何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為“酇侯”(酇,縣名,今湖北光化縣),食邑八千戶。但是其餘功臣多不服,他們說:“我們拼死拼命,多的經過百餘戰,少的也打過幾十仗,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只會耍筆桿、發議論,根本沒上過戰場,封賞反在我們之上,這是什麼道理?”劉邦問道:“你們知道打獵的事嗎?”大家同聲回答:“知道。”再問道:“那麼你們知道獵狗嗎?”又是同聲回答:“知道。”劉邦於是接著說:“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指示野獸的住處、去向,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發蹤指示者人也’)。你們只會追殺,不過是‘功狗’而已,至於蕭何,能‘發蹤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你們多數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兩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難得了,可是蕭何,他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們的軍隊,跟著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勞是怎麼也不能忘記的!”大家聽了,便誰也不吭氣了。
英語翻譯 one's contributions in work
日語翻譯 汗馬 (かんば)の労 (ろう)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ㄏㄢˋ ㄇㄚˇ ㄍㄨㄥ ㄌㄠˊ
拼音 hàn mǎ gōng láo
成語解釋 汗馬,使戰馬辛苦勞累而流汗。「汗馬功勞」指征戰的功勞,亦泛指一般的功勞。#語本《韓非子.五蠹》。△「豐功偉績」
【語義說明】指征戰的功勞,亦泛指一般的功勞。
【使用類別】
用在「功績辛勞」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沒有李經理的汗馬功勞,公司哪能有今日的規模?
<02>我們應緬懷先人所立下的汗馬功勞,繼往開來,再創佳績。
<03>他在軍中服務多年,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如今終於晉升為少將。
<04>總經理在晚宴裡盛讚王經理為公司立下的汗馬功勞,使王經理感到血汗沒有白流。
<05>他能躋身商界名流,固然是靠著個人的努力,其實他太太也有善於持家的汗馬功勞。
<06>王先生因汗馬功勞而官拜少將,如今卻因貪汙案件而淪為階下囚,說來令人不勝唏噓。
成語典故 #《韓非子.五蠹》1>民之政計,皆就安利如辟危窮。今為2>之攻戰,進則死於敵,退則死於誅3>,則危矣。棄私家4>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窮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門而完解舍,解舍完則遠戰,遠戰則安。行貨賂而襲當塗者則求得,求得則私安,私安則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眾矣。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務而趨末作。今世近習之請行,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姦財貨賈得用於市,則商人不少矣。聚歛倍農,而致尊過耕戰之士,則耿介之士寡,而高價之民多矣。〔注解〕(1)典故或見於《戰國策.楚策一》。(2)為:音ㄨㄟˊ,使。(3)誅:懲罰、殺戮。(4)私家:營私以利于家。〔參考資料〕《戰國策.楚策一》秦西有巴蜀,方船積粟,起於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餘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里數雖多,不費馬汗之勞,不至十日而距扞關。
典故說明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於是他便把滿腔的抱負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本書是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重要典籍,主張崇尚法治,強調賞罰分明,提出許多切合實用的理論。在〈五蠹〉篇中,韓非論述法治思想,針對儒家的仁義說提出許多反駁,並認為法規必須與時俱移,不可食古不化。韓非認為人民都想追求安全和富裕,躲避危險和窮困。如果使人民前往作戰,要人民不顧家庭的生計,一定要立下殺敵的功勞,君主卻又不按功勞給予他們賞賜,結果就會使得人民遭受窮困。如此一來,人民怎麼會甘心為國效力呢?後來「汗馬功勞」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征戰的功勞,亦泛指一般的功勞。
近義成語勞苦功高 豐功偉績
反義成語毛髮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