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蕩不羈意思
注音 ㄈㄤˋ ㄉㄤˋ ㄅㄨˋ ㄐㄧ
拼音 fàng dàng bù jī
釋義 放蕩:不受約束或行為不檢點;羈:約束。形容行為放縱;不受約束。
成語出處 晉 王隱《晉書 王長文傳》:“少以才學知名,而放蕩不羈,州府辟命皆不就。”
簡體字 放荡不羁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放浪形骸
成語故事 晉朝時期,王長文自幼刻苦好學,性格孤僻,放蕩不羈,從不把州府的徵召放在眼裡。州里召他為別駕,他偷偷地出走。他閉門不出潛心寫字,他著書四卷《通玄經》。晉武帝時四川天旱,官府開倉借糧,他借了很多無法償還而惹官司
英語翻譯 dissipated and unrestrained
日語翻譯 放(ほう)らつで締(し)まりがない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ㄈㄤˋ ㄉㄤˋ ㄅㄨˋ ㄐㄧ
拼音 fàng dàng bù jī
成語解釋 「放蕩」,放縱,行為不加檢束。語出《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不羈」,不受拘束。語出《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放蕩不羈」原指豪放而不受拘束。後用以形容行為放縱隨便,不加檢點。△「不拘形跡」、「牛驥同皁」、「放浪形骸」
一、【語義說明】指豪放而不受拘束。
【使用類別】
用在「豪放不拘」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我放蕩不羈慣了,很難適應官場的生活。
<02>他生性放蕩不羈,所以不太注意生活細節。
<03>我常想像李白斗酒詩百篇,放蕩不羈的樣子。
<04>在這正式的會場上,他的放蕩不羈作風更顯得突兀。
<05>在這緊要關頭,他一改平時的放蕩不羈,很正經地陳述著他的想法。二、【語義說明】形容行為放縱隨便,不加檢點。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不受拘束」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他自負有點才氣,平日放蕩不羈,很不討人喜歡。
<02>這孩子一天到晚,游手好閒,放蕩不羈,真令人操心。
成語典故 1、「放蕩」:《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時方外事胡越,內興制度,國家多事,自公孫弘以下至司馬遷皆奉使方外,或為郡國守相至公卿,而朔嘗至太中大夫,後常為郎,與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詼啁而已。久之,朔1>上書陳農戰彊國之計,因自訟2>獨不得大官,欲求試用。其言專商鞅3>、韓非4>之語也,指意放蕩,頗復詼諧5>,辭數萬言,終不見用。〔注解〕(1)朔:東方朔(西元前154?前93),西漢平原人,字曼倩。武帝時,入長安自薦,待詔金馬門。後為常侍郎、太中大夫。滑稽有急智,善觀察顏色,直言極諫。曾以辭賦戒武帝奢侈,又陳農戰強國之策,終不見用。著有《東方朔》二十篇。(2)自訟:替自己申訴、爭辯。(3)商鞅:西元前390??前338,姓公孫,名鞅,戰國時衛國人。少好刑名法術之學,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為相,說服秦孝公推行新法。秦國富強後,受封於商。用法嚴苛,樹敵眾多,孝公卒,被車裂而死。亦稱為「衛鞅」。(4)韓非:??西元前234,戰國時韓國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黃老,口吃而不善辯說,與李斯同受業於荀卿。曾以書諫韓王而不見用,於是發憤著書五十餘篇,號為《韓非子》。文章峻嚴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後秦王攻韓,韓王遣非使秦,為李斯所譖,下獄而死。 (5)詼諧:談話風趣、幽默。2、「不羈」:《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是以聖王制世御俗,獨化於陶鈞之上,而不牽於卑亂之語,不奪於眾多之口。……今人主沈於諂諛1>之辭,牽於帷裳2>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3>,此鮑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注解〕(1)諂諛:音ㄔㄢˇ ㄩˊ,逢迎阿諛。(2)帷裳:車子的帷幔,有障蔽的功用。此借指姬妾及左右內侍。(3)牛驥同皁:比喻賢愚不分。皁,音ㄗㄠˋ。見「牛驥同皁」。
典故說明 「放蕩不羈」係由「放蕩」及「不羈」二語組合而成。「放蕩」是出自《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東方朔是西漢武帝時文武雙全的傑出人物。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具有文學才能之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也在其中。武帝看了東方朔的自薦書後,讚賞他的氣概,就命令他在公車署中待詔,俸祿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見。後來因為他臨危不懼,機智應變,不畏君權的作風,被任命為常侍郎、太中大夫,得到武帝的信任。此處是說東方朔上書給武帝,提出耕戰以強國的建議,並且為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官職而申訴。其行文用語可比美商鞅、韓非,「指意放蕩」─語意流暢而不受拘束,寫了數萬言,最後仍然沒有被重用。「不羈」則是出自《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鄒陽,西漢時齊國人,和當時的羊勝、公孫詭同為梁國孝王的門客。羊勝等人因為嫉妒鄒陽的才能,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孝王很生氣,就把鄒陽交付官吏辦罪。鄒陽擔心死後要承擔莫須有的罪名,於是就在獄中上書梁孝王,列舉許多古代的君王、賢人,他們彼此之間的信任或猜忌,都為國家帶來了不同的影響。而當今的國君,也沉湎於阿諛諂媚的言詞之中,牽制於姬妾近侍的包圍之下,使得「不羈之土」─那些賢能而不受拘束的士人,宛如良馬與牛同槽共食一樣,賢愚不分。這也是周朝隱士鮑焦之所以對世道忿恨不平,對富貴毫不留戀的原因。因此他勸諫梁孝王,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應該與賢臣們肝膽相照,共同治理國政。梁孝王在看了這封書信後,就派人把鄒陽放出來,並且成為他的貴賓。後來「放蕩」和「不羈」典源被合用成「放蕩不羈」,用來指豪放而不受拘束。又被用以形容行為放縱隨便,不加檢點。
近義成語放浪形骸 放縱不拘 放浪形骸 放縱不拘
反義成語規行矩步 循規蹈矩 謹小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