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意思

注音 ㄐㄧㄝ ㄍㄢ ㄦˊ ㄑㄧˇ

拼音 jiē gān ér qǐ

釋義 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成語出處 漢 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簡體字 揭竿而起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竿,不能寫作“杆”。

相似詞 逼上梁山

相反詞 忍辱偷生

成語故事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裡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僱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紮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藉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瞭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裡投軍。

英語翻譯 start an uprising

日語翻譯 むしろ旗(はた)をかかげていっきを起(お)こす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ㄐㄧㄝ ㄍㄢ ㄦˊ ㄑㄧˇ

拼音 jiē gān ér qǐ

成語解釋 高舉竹竿作為號召、指揮群眾的旗幟。本指秦末陳涉倉促起義,反抗暴秦的事跡。#語本漢.賈誼〈過秦論〉。後用「揭竿而起」比喻起義舉事。

【語義說明】比喻起義舉事。
【使用類別】
用在「民反起義」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苛政肆虐,常驅使人民揭竿而起
<02>秦朝末年,農民在陳勝、吳廣的倡導下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統治。
<03>不堪統治者的壓迫需索,為了生存,人民只有揭竿而起,奮力一搏。
<04>政府如果橫徵暴斂,必然導致民不聊生,人民便會揭竿而起,反抗到底。
<05>政治腐敗,加上天災流行、人禍不斷,人民不得不揭竿而起,尋求一線生機。

成語典故 #漢.賈誼〈過秦論〉(據《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引)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秦王既沒,餘威振於殊俗。陳涉,罋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1>行伍2>之閒,而倔起什伯3>之中,率罷散4>之卒,將5>數百之眾,而轉攻秦。斬木為兵6>,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7>而景從8>,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注解〕(1)躡足:參與其中。躡,音ㄋ|ㄝˋ。(2)行伍:軍隊的行列,古代以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亦泛稱軍隊。行,音ㄏㄤˊ。(3)什伯:古時軍隊中的基層編制單位,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則作「仟佰」,「仟」當作「什」。什,音ㄕˊ,十人之長。伯,通「佰」,百人之長。(4)罷散:疲困散亂。罷,音ㄆ|ˊ。(5)將:音ㄐ|ㄤˋ,率領。(6)兵:指兵器。(7)贏糧:擔負著糧食。贏,音|ㄥˊ,擔負。(8)景從:緊相追隨,如影隨形。景,音|ㄥˇ,「影」本字。〔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

典故說明 「揭竿而起」典源作「揭竿為旗」,出自西漢文學家兼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文中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暴政,以致陳涉(名勝,字涉)能以一介貧賤之士,率領數百個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樹枝為兵器,高舉竹竿作為號召群眾的旗幟,使得天下人群起響應,終於遭到滅亡的命運。後來「揭竿而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起義舉事。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也引用了這一段文字。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竿
相關漢字解釋: 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