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自已意思
注音 ㄑㄧㄥˊ ㄅㄨˋ ㄗㄧˋ ㄧˇ
拼音 qíng bù zì yǐ
釋義 猶情不自禁。
成語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瑞雲》:“過一二日,情不自已,修贄復往。”
簡體字 情不自已
常用程度 一般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情不自禁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ㄑㄧㄥˊ ㄅㄨˋ ㄗˋ ㄧˇ (變) ㄑㄧㄥˊ ㄅㄨˊ ㄗˋ ㄧˇ
拼音 qíng bù zì yǐ(變)qíng bú zì yǐ
成語解釋 義參「情不自禁」。見「情不自禁」條。
成語典故 此處所列為「情不自禁」之典源,提供參考。南朝梁.劉遵〈七夕穿針〉詩(據《藝文類聚.卷四.歲時中.七月七日》引)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情不自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禁」念作ㄐ|ㄣ時,有承擔、承受的意思,「不自禁」則是承受不住、不由自主的意思,如「喜不自禁」就是高興得無法控制,而「情不自禁」就是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的意思。在所引典源南朝梁.劉遵〈七夕穿針〉詩中,敘述了婦女於七夕在月下乞巧,思念情人的情景。相傳陰曆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稱為「七夕」。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詩中描述的女性看到七夕如影隨形的月亮時,想起乞巧的傳說,因此「情來不自禁」,一時感情激動,便也學著傳說在月下引線穿針,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美、手藝更靈巧,以得到美好姻緣。後來典源文獻裡的「情來不自禁」,演變成「情不自禁」這句成語,表示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