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經地義意思

注音 ㄊㄧㄢ ㄐㄧㄥ ㄉㄧˋ ㄧˋ

拼音 tiān jīng dì yì

釋義 經:道;原則;義:正理。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比喻理所當然;不可置疑。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簡體字 天经地义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義,不能寫作“意”。

相似詞 理所當然千真萬確

相反詞 天理難容豈有此理

成語故事 出處《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釋義“經”指常規,原則“義”指正理,準則。天經地義比喻正確的,不可改變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貴死後,按習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繼位。但是,景王生前曾與大夫賓孟商討過,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長子姬朝為世子。這樣,姬朝也有資格繼位。於是,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在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討如何使用王室安寧。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淤吉、宋國的樂大心等。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遊吉請教什麼叫“禮”。遊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趙鞅對遊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著,趙鞅提出各諸候國應全力支援敬王,為他提供兵卒、糧草,並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後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軍隊,幫助敬王恢復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英語翻譯 an unquestionable moral truth

日語翻譯 絶対(ぜったい)に正(ただ)しい道理(どうり),不変(ふへん)の真理(しんり)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ㄊㄧㄢ ㄐㄧㄥ ㄉㄧˋ ㄧˋ

拼音 tiān jīng dì yì

成語解釋 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語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理所當然」

【語義說明】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
【使用類別】
用在「合情合理」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要有收穫就得耕耘,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02>多行不義必自斃,天經地義,不容置疑。
<03>國家有難,大家出錢出力是天經地義的事。
<04>慎終追遠,天經地義;數典忘祖,天打雷劈。
<05>古人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現代人未必接受。
<06>為人子女者照顧年老的雙親,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07>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現在人心不古,多的是賴債逃亡的人。
<08>男女平等,今日視為天經地義,那可是經過長期爭取才有的結果。
<09>父慈子孝,天經地義,但今日世風日下,父子反目的事情,時有所聞。

成語典故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夏,會于黃父,謀王室也。趙簡子令諸侯之大夫,輸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將納王。」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1>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2>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3>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注解〕(1)簡子:趙鞅,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晉國人。趙武之孫,正卿。卒謚簡。(2)子產:公孫僑,字子產,春秋時鄭國大夫。其人博洽多聞,長於政治,為政寬猛並濟。時當晉、楚爭霸,鄭處兩大國之間,子產能事大以禮,而不苟徇其欲,晉、楚皆敬憚之。及卒,孔子為之涕。(3)則:依循、效法。

典故說明 根據《左傳》記載:魯昭公二十五年的夏天,叔詣和晉國趙鞅、宋國樂大心、衛國北宮喜、鄭國游吉等在黃父會盟,商討安定王室的事情。趙鞅令諸侯的大夫們給周天子輸送糧食,準備好戍守的將士,並說:「明年將要送天子回王城。」子太叔游吉進見趙鞅,趙鞅問他揖讓進退的禮節。子太叔回答:「這是儀,不是禮。」趙鞅再問:「那什麼叫做禮呢?」子太叔回答說:「我曾聽先大夫子產說過:『禮,是上天的規範,大地的準則,人民的行事依據。』天地的規範準則,人民就加以效法。」後來「天經地義」這句成語,就從《左傳》文中「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演變而出,指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

近義成語不移至理 金科玉律 理所當然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