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意思

注音 ㄐㄧㄝ ㄌㄞˊ ㄓㄧ ㄕㄧˊ

拼音 jiē lái zhī shí

釋義 嗟:不禮貌的招呼聲。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成語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檀弓下》:“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簡體字 嗟来之食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嗟,不能寫作“蹉”或“磋”。

相似詞 盜泉之水、殘羹冷炙

成語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一大批窮人由於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英語翻譯 a handout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ㄐㄧㄝ ㄌㄞˊ ㄓ ㄕˊ

拼音 jiē lái zhī shí

成語解釋 以不敬的招呼聲施食予人。指不敬之食。典出《禮記.檀弓下》。後用「嗟來之食」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語義說明】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使用類別】
用在「不敬之施」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這種嗟來之食,難以下嚥。
<02>我這是誠心誠意地邀宴,可不是嗟來之食
<03>我人窮志不窮,這種嗟來之食,我寧死也不肯接受。
<04>這個愛心團體冬令救濟時,很能體恤難民,讓人不會有嗟來之食的感覺。
<05>明知這是嗟來之食,但為了孩子,她只好強忍著委屈,伸手將缽接了過來。

成語典故 《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1>於路,以待餓者而食2>之。有餓者蒙袂3>輯屨4>,貿貿然5>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6>!來食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7>聞之曰:「微與8>!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注解〕(1)為食:設置食物。(2)食:音ㄙˋ,拿食物給人吃。(3)蒙袂:用衣袖遮臉。袂,音ㄇㄟˋ,衣袖。(4)輯屨:拖拉著鞋子。屨,ㄐㄩˋ,鞋子。(5)貿貿然:眼睛看不清楚的樣子。(6)嗟:音ㄐ|ㄝ,招呼聲,有不敬的意味。(7)曾子:曾參(西元前505?前430),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地約當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8)微與:不必吧!與,音ㄩˊ,同「歟」,置於句末,表反詰語氣。

典故說明 春秋時代,齊國發生了大饑荒,有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放置飲食接濟路過的難民。當有個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疲憊的腳步,跌跌撞撞地走來時,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飲水喊他:「喂!來這裡吃東西!」那個人抬起臉瞪著黔敖說:「我就是不接受這樣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地步!」黔敖立刻為自己的態度道歉,但那個人卻不接受,仍堅持拒絕進食,後來終於餓死了。當時曾子聽了這件事後,不太以為然,他說:「用不著這樣吧!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禮貌,你可以拒絕,但人家都道了歉,就可以接受啊!」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嗟來之食」,用來比喻以不禮貌的態度招呼人來吃的食物,後則泛指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