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敵愾意思

注音 ㄊㄨㄙˊ ㄔㄡˊ ㄉㄧˊ ㄎㄞˋ

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釋義 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成語出處 《詩經 秦風 無衣》:“與子同仇。”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

簡體字 同仇敌忾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同仇敵慨

相反詞 賣國求榮、屈膝投降

成語故事   東周春秋時期,有一首流傳於軍中的歌謠,表現了士兵們 慷慨從軍;同心對敵的樂觀精神和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這首歌謠 分為三節,可以反覆詠唱。其中第一節是這樣的:”誰說沒有衣服?我 的戰袍就是你的。國王興兵打仗,快把刀槍修好。我與你共同對付仇敵。” “同仇”這個詞就來源於上面的歌謠。
  公元前623年,衛國的寧俞出使魯國,魯文王設宴招待。席間,文王讓樂工演唱《湛露》和《彤tong弓》,寧俞一聽就知道。這是周天子對諸侯恩賜、褒獎時的宴樂。為此,他在席間不作任何答謝之辭。 文王對寧俞在席間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飲完畢後,命人私下詢 問他是什麼原因。寧俞回答說:“當年諸侯以周天子對敵人的憤恨為 同恨,所以為天子獻上戰功。天子為了酬謝諸侯,在酒宴中賜彤弓, 賦《湛露》,這是應該的。但如今我們衛國來到魯國表示友好,大王學 天子賜諸侯的禮節,也命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這種情況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敵愾(kai)”這個詞就來源寧俞說的話。

英語翻譯 share a bitter hatred of enemy <a common danger causes common action; with bitter hatred against the common enemy>

日語翻譯 共通 (きょうつう)の敵にはげしい憤 (いきどお)りをいだく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ㄊㄨㄥˊ ㄔㄡˊ ㄉㄧˊ ㄎㄞˋ

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成語解釋 「同仇」,一致對抗仇敵。語出《詩經.秦風.無衣》。「敵愾」,抵禦怨恨的人。語本《左傳.文公四年》。「同仇敵愾」指共同抵禦仇敵。

【語義說明】指共同抵禦仇敵。
【使用類別】
用在「共同抗敵」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將士們熱血滔滔、同仇敵愾,這場戰爭必勝無疑。
<02>如今大敵當前,全國同胞要同仇敵愾,奮戰到底。
<03>看到大家如此地同仇敵愾,他邊喊著口號,邊流下淚來。
<04>能打贏這場戰爭,是因為全體軍民們同仇敵愾,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05>知道對方公司如此不講理後,同仁無不同仇敵愾,發誓一定要用業績打垮對方。

成語典故 1、「同仇」:《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1>。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2>。〔注解〕(1)同袍:戰袍共同穿用。表示與民同欲。(2)同仇:一起征伐仇敵。表示與民同怨。2、「敵愾」:《左傳.文公四年》衛甯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荅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愾1>而獻其功,王於是乎賜之彤2>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3>。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注解〕(1)敵王所愾:諸侯們一致抵禦天子痛恨的人。愾,音ㄎㄞˋ,憤恨。(2)彤:赤紅色。(3)以覺報宴:為表彰功勞而以宴樂酬賞。覺,音ㄐㄩㄝˊ,表明。

典故說明 「同仇敵愾」係由「同仇」及「敵愾」二語組合而成。「同仇」出自《詩經.秦風.無衣》,內容是說:即使沒有足夠的衣服,仍然可以共穿戰袍,整理武器,一起殺敵。描述了慷慨赴戰的志氣,反映戰士之間的友誼,從穿衣到殺敵,都願意患難與共。「敵愾」則是出自《左傳.文公四年》,內容敘述甯武子婉轉批評了魯國僭用天子的歌樂。衛國的甯武子到魯國訪問,文公設宴款待,席間文公命樂工們演奏〈湛露〉和〈彤弓〉兩首詩歌。甯武子沒有辭謝,也沒有賦詩應和,按當時的外交禮節而言,是很失禮的。於是文公派管理禮賓事務的官員私下探問原因,甯武子說:「我以為那兩首詩歌是樂工為了練習而演奏的,因為它們是演奏於天子的宴會。以前諸侯在正月時,前往京師向天子朝賀,天子設宴奏樂,此時賦〈湛露〉,就表示諸侯願意共同抵禦天子所痛恨的人,為天子效命。天子因此賜給他們紅色和黑色的弓、箭,以彰顯他們的功勞,並設宴樂酬賞。現在我只是奉命來繼續兩國的友好關係,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而自取罪過呢?」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同仇敵愾」,用來指共同抵禦仇敵。也作「敵愾同仇」。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自相殘殺 同室操戈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