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與心違意思

注音 ㄕㄧˋ ㄧㄩˋ ㄒㄧㄣ ㄨㄟˊ

拼音 shì yǔ xīn wéi

釋義 同“事與原違”。

成語出處 北齊·魏收《魏書·王叡傳》:“誠思竭盡力命,以報所受,不謂事與心違,忽嬰重疾。”宋·歐陽修《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詩:“貌先年老因憂國,事與心違始乞身。”

簡體字 事与心违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事與願違

相反詞 得心應手

英語翻譯 be contrary to what one expects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ㄕˋ ㄩˇ ㄒㄧㄣ ㄨㄟˊ

拼音 shì yǔ xīn wéi

成語解釋 義參「事與願違」。見「事與願違」條。

成語典故 此處所列為「事與願違」之典源,提供參考。#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據《文選.卷二三.詩》引)1>嗟2>我憤歎,曾莫能儔3>!事與願違,遘4>茲淹留5>。窮達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注解〕(1)典故或見於《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2)嗟:音ㄐ|ㄝ,表示感傷、哀痛的歎詞。(3)儔:音ㄔㄡˊ,匹敵、相比。(4)遘:音ㄍㄡˋ,遇見、遭遇。(5)淹留:久留。指身陷囹圄。〔參考資料〕《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昔有天羅國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班足太子,為外道羅陀師受教,應取千王頭以祭家神。自登其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即北行萬里,即得一王,名普明王。其普明王白班足王,言:「願聽一日飯食沙門,頂禮三寶。」其班足王許之。一日時,普明王即依過去七佛法,請百法師,敷百高座,一日二時,講《般若波羅蜜》八千億偈竟,其第一法師為王即說偈,言:「……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憂悲為害。……」爾時,法師說此偈已,時普明王眷屬得法眼空,王自證得虛空等定,聞法悟解,還至天羅國班足王所眾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時到,人人皆應誦過去七佛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中偈句。」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事與願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是他的好友呂安為其兄呂巽誣諂繫獄,他仗義執言,卻受到牽連,在獄中藉以抒發情緒之作。他生性不與世俗同流,志在守樸全真,對於自己無端被陷害入獄,心中的哀痛和憤慨,是誰也比不上的。他感嘆身陷囹圄的殘酷事實,和本想「嗈嗈鳴鴈,奮翼北遊」──像雁一樣翱翔天際自在悠遊的願望相違背。最後他和呂安全因此被殺了。後人就以「事與願違」表示事實和願望相違背。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