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意思

注音 ㄅㄨˋ ㄔㄧˇ ㄒㄧㄚˋ ㄨㄣˋ

拼音 bù chǐ xià wèn

釋義 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何晏集解:“下問,謂凡在己下者。”

簡體字 不耻下问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恥,不能寫作“尺”。

相似詞 不矜不伐謙虛謹慎功成不居

相反詞 好為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

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英語翻譯 stoop to ask questions from common people

日語翻譯 下問(かもん)を耻(は)じない,自分より下の人に教えを請うのを耻(はじ)としない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ㄅㄨˋ ㄔˇ ㄒㄧㄚˋ ㄨㄣˋ

拼音 bù chǐ xià wèn

成語解釋 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語出《論語.公冶長》。△「不媿下學」、「無惡下問」

【語義說明】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褒義。
【使用類別】
用在「虛心請教」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他的成功就在於他能不恥下問,虛心受教。
<02>當主管的人就怕不懂裝懂,無法不恥下問
<03>虛懷若谷,不恥下問正是老長官讓人懷念的地方。
<04>你要多不恥下問,去聽聽部屬的意見,藉以集思廣益。
<05>他雖然學術地位崇高,但虛懷若谷,不恥下問,讓人更加尊敬他。
<06>就是因為老教授已是權威,所以他不恥下問的精神,更令人欽佩。
<07>你沒看到柳樹越高大,枝條越低垂嗎?學問越高的人,越應該不恥下問
<08>你若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獲得人們的尊敬,就要能真正做到不恥下問
<09>王博士每次下鄉,就到處向當地農民請教水土情形,不恥下問的精神令人敬佩。

成語典故 《論語.公冶長》子貢1>問曰:「孔文子2>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3>,不恥下問4>,是以謂之文也。」〔注解〕(1)子貢:端木賜(西元前520?前456),春秋衛國人。善於經商,有口才,列於孔門四科中的言語科。(2)孔文子:孔圉(ㄩˇ),諡文,生卒年不詳,春秋衛國大夫。(3)敏而好學:聰明好學。敏,聰慧。(4)下問:向年紀、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

典故說明 據《論語.公冶長》記載: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貢覺得孔圉生前的為人,不適合取「文」這個諡號,因為他並不溫文儒雅。於是問孔子說:「孔圉為什麼會有『文』這個諡號?」孔子認為「文」可以做另一種解釋,因此回答說:「他天資聰穎又好學,即使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也不會感到羞恥,這樣的行為就可以給他『文』這個諡號了。」後來原文中的「不恥下問」就用來比喻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

近義成語虛懷若谷 詢於芻蕘

反義成語恥下問 師心自用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