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戴天意思

注音 ㄅㄨˋ ㄍㄨㄙˋ ㄉㄞˋ ㄊㄧㄢ

拼音 bù gòng dài tiān

釋義 共:共同;戴:頂著。不跟仇敵在同一個天底下生活。形容仇恨極深;誓不兩立。

成語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簡體字 不共戴天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戴,不能寫作“帶”或“載”。

相似詞 深仇大恨勢不兩立刻骨仇恨

相反詞 相依為命脣齒相依

成語故事 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後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英語翻譯 refuse to live in the same world

日語翻譯 不倶戴天(ふぐたいてん),ともに天をいただかない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ㄅㄨˋ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 (變) ㄅㄨˊ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

拼音 bù gòng dài tiān(變)bú gòng dài tiān

成語解釋 不與殺父的仇人共存於世間。◎語本《禮記.曲禮上》。後用「不共戴天」比喻仇恨極深。△「勢不兩立」

【語義說明】比喻仇恨極深。
【使用類別】
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父仇不共戴天,非報不可。
<02>此恨如同不共戴天,難解難消了。
<03>他恨不得一刀殺了這不共戴天的仇人。
<04>土匪毀我家園,殺我家人,這仇不共戴天,一定要報。
<05>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哪是你三言兩語所能化解的?
<06>如今不共戴天的仇人就在眼前,他情緒激動得全身顫抖。
<07>你們雙方到底有什麼不共戴天的仇恨,為什麼要這樣殘酷對待呢?
<08>現代有些人看不順眼就動刀槍,好像對方跟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
<09>你們只是好鬥而已,又不是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幹嘛如此怒目相向?

成語典故 ◎1《禮記.曲禮上》父之讎1>,弗與共戴天2>;兄弟之讎3>,不反兵4>;交遊之讎5>,不同國。〔注解〕(1)父之讎:殺父的仇敵。讎,音ㄔㄡˊ,通「仇」,仇敵。(2)弗與共戴天:不與之共存於世。戴天,指立於天地間。戴,頂著。(3)兄弟之讎:殺害兄弟的仇敵。(4)不反兵:不用返家取兵器。反,通「返」。(5)交遊之讎:殺害朋友的仇敵。◎2《禮記.檀弓上》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典故說明 「不共戴天」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天」只有一個,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禮記.曲禮》有一段話說:「殺害父親的仇人,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我不應該和他同國。」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在禮的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近義成語水火不容 冰炭不容 你死我活 勢不兩立 勢如水火 勢如冰炭 誓不兩立

反義成語不念舊惡 言歸於好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