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觸即發意思
注音 ㄧ ㄔㄨˋ ㄐㄧˊ ㄈㄚ
拼音 yī chù jí fā
釋義 觸: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開弓等著射出去。比喻事態發展到了十分緊張的階段;稍一觸動就立即會爆發。
成語出處 宋 張詠《乖崖集》:“鯸鯣憤悱,迎流獨逝,偶物一觸,厥怒四起。”
簡體字 一触即发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即,不能寫作“既”。
相反詞 引而不發
英語翻譯 ready to be set off at a touch
日語翻譯 一触即発(いっしょくそくはつ)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ㄧ ㄔㄨˋ ㄐㄧˊ ㄈㄚ (變) ㄧˊ ㄔㄨˋ ㄐㄧˊ ㄈㄚ
拼音 yī chù jí fā(變)yí chù jí fā
成語解釋 一經觸動就立即有所感發或反應。※語或本明.李開先〈原性堂記〉。後用「一觸即發」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劍拔弩張」
【語義說明】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
【使用類別】
用在「危急緊迫」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這場貿易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02>波斯灣戰爭一觸即發,真叫人擔心。
<03>抗議現場大有一觸即發,釀成流血事件的可能。
<04>兩國各在邊境上部署重兵,形勢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05>為了搶佔市場佔有率,低價促銷的風暴一觸即發,各通路商已做好不惜成本的準備。
成語典故 ※明.李開先1>〈原性堂記〉(據《李中麓閑居集》卷一一引)近城園有一堂,已名之曰「面山」矣。客有過而謂予,何不改稱「原性」。乃愴然2>有感於前事3>,而欣然即易4>其舊名。予方有意,觸而即發,不知客何所見,適投其機乎?〔注解〕(1)李開先:字伯華,號中麓,自稱中麓子或中麓山人,山東章丘人。他前後做官十幾年,罷官還鄉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家。(2)愴然:悲傷哀痛的樣子。(3)前事:指與張龍湖二十餘年前談話的事。張氏是個理學家,為文多談原命與原性,他與李開先執手獨處時,談到「命」與「性」,前人所論均不夠深入,其時能論者,非張氏即李氏也,並勉李氏多多用心,李氏乃銘記在心。(4)易:改變。
典故說明 「一觸即發」典源作「觸而即發」。指一經觸動而立即有所感發或反應,多用於感情方面。李開先,字伯華,號中麓,自稱中麓子或中麓山人,山東章丘人。他前後做官十幾年,罷官還鄉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家。他以前認識一位前輩朋友張龍明。張氏曾私下託付他,將畢生之作〈原命〉、〈原性〉二文傳世下去。二十幾年來,他謹記於心。後來,在他的作品《李中麓閑居集.原性堂記》中記載:他有一間本來名為「面山」的屋子,有一次,來訪的客人問他,為何不改稱「原性」?李開先一聽,有感於和張龍湖的往事,於是欣喜地就把屋子改名了。他在文章中說他改屋名是本來內心即存有「原性」之念,被客人之言觸動而發,不知客人為何也和他有相同的見解呢?後來「一觸即發」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轉用來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
近義成語箭在弦上 劍拔弩張
反義成語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