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蹈湯火意思
注音 ㄈㄨˋ ㄉㄠˇ ㄊㄤ ㄏㄨㄛˇ
拼音 fù dǎo tāng huǒ
釋義 赴:前往;蹈:踩;湯:熱水。形容不畏艱難險阻,奮不顧身
成語出處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
簡體字 赴蹈汤火
常用程度 一般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赴湯蹈火
英語翻譯 jump into the water and walk through fire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ㄈㄨˋ ㄉㄠˋ ㄊㄤ ㄏㄨㄛˇ
拼音 fù dào tāng huǒ
成語解釋 義參「赴湯蹈火」。見「赴湯蹈火」條。
成語典故 此處所列為「赴湯蹈火」之典源,提供參考。※#《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1>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戰則為人禽,屯則卒積死。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曰「謫戍」。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後入閭,取其左。發之不順,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戰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計為之也。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2>,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3>以富家室,故能使其眾蒙矢石4>,赴湯5>火,視死如生。今秦之發卒也,有萬死之害,而亡銖兩之報,死事之後不得一算之復,天下明知禍烈及己也。陳勝行戍,至於大澤,為天下先倡,天下從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注解〕(1)典故或見於《傅子》。(2)拜爵之賞:授予爵位作為賞賜。(3)財鹵:掠奪的財物。鹵,通「擄」,掠奪、強取。(4)蒙矢石:冒著箭矢和石頭的攻擊。蒙,冒。(5)湯:沸水。〔參考資料〕《傅子》(據《三國志.卷六.魏書.董二袁劉傳.劉表》裴松之注引)初表謂嵩曰:「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嵩對曰:「聖達節,次守節。嵩,守節者也。夫事君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以嵩觀之,曹公至明,必濟天下。將軍能上順天子,下歸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國實受其祐,使嵩可也;設計未定,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赴湯蹈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於能固守城池及戰勝敵人者,要給予爵位以示獎賞;對於能攻陷敵方城池者,要贈予所得的財貨以增加他的財富與權勢。唯有如此,才能使將士們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生死的為國效忠。」後來「赴湯蹈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但也有學者以為,「赴湯蹈火」一語應源自《傅子》。據載,東漢末年豪強四起,劉表佔領了荊州,有一次他派部下韓嵩前去刺探曹操的虛實。韓嵩對劉表說:「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表示在君臣的名分下,他一定會堅守節操,為達使命而不顧艱難危險。這裡的「赴湯蹈火」,意思同樣是奮不顧身,不避艱險,與〈鼂錯傳〉中的「赴湯火」並無差別。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