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憤填膺意思

注音 ㄧˋ ㄈㄣˋ ㄊㄧㄢˊ ㄧㄥ

拼音 yì fèn tián yīng

釋義 膺:胸。正義的憤恨充滿了胸膛。

成語出處 南朝 樑 江淹《恨賦》:“置酒欲飲,悲來填膺。”

簡體字 义愤填膺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膺,不能寫作“鷹”。

相似詞 天怒人怨滿腔義憤

相反詞 麻木不仁卑躬屈膝

英語翻譯 Anger for justice filled.

日語翻譯 義憤(ぎふん)が胸に満(み)ち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ㄧˋ ㄈㄣˋ ㄊㄧㄢˊ ㄧㄥ

拼音 yì fèn tián yīng

成語解釋 「義憤」,出於正義的憤怒。語出《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填膺」,填滿胸中。語出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語義說明】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使用類別】
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他們在大會中,義憤填膺地聲討敵人。
<02>聽說對方背信忘義,大家無不感到義憤填膺
<03>侵略者殘酷的暴行,令全世界的民眾義憤填膺
<04>對於歹徒殘暴的行徑,每個人都義憤填膺,咬牙切齒。
<05>將軍在出兵討伐之前,宣讀了一篇令人義憤填膺的檄文。
<06>吳同學被不良少年勒索,全班同學聽到了這消息都義憤填膺
<07>聽了居民的控訴,戰士們個個義憤填膺,紛紛表示要為鄉親們報仇。
<08>對於法院的不公判決,被害者家屬都感到義憤填膺,決定抗爭到底。

成語典故 1、「義憤」:《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漢室中微,王莽1>篡位,士之蘊藉2>義憤甚矣。是時裂冠毀冕3>,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楊雄曰:「鴻飛冥冥,弋者何篡焉。」言其違患之遠也。光武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車之所徵賁,相望於巖中矣。若薛方、逢萌聘而不肯至,嚴光、周黨、王霸至而不能屈。群方咸遂,志士懷仁,斯固所謂「舉逸民天下歸心」者乎!肅宗亦禮鄭均而徵高鳳,以成其節。自後帝德稍衰,邪孽當朝,處子耿介,羞與卿相等列,至乃抗憤而不顧,多失其中行焉。蓋錄其絕塵不反,同夫作者,列之此篇。〔注解〕(1)王莽:西元前45?西元23,字巨君,西漢東平陵人。先為大司馬,以恭儉收人望,平帝立,元后臨朝稱制,委政於莽,號安漢公。後假禪讓之名,篡漢自立,國號新,法令煩苛,光武起兵討之,王莽兵敗被殺,在位十五年。(2)蘊藉:含蓄不外露。(3)裂冠毀冕:比喻破壞傳統文化。冠、冕,中原民族所戴的帽子。2、「填膺」: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據《全唐詩.卷二一四.高適》引)睹君濟時略,使我氣填膺1>。長策2>竟不用,高才徒見稱。一朝知己達,累日詔書徵。羽翮忽然就,風飆誰敢凌。舉鞭趨嶺嶠,屈指冒炎蒸。北雁送馳驛,南人思飲冰。彼邦本倔強,習俗多驕矜。翠羽干平法,黃金撓直繩。若將除害馬,慎勿信蒼蠅。魑魅寧無患,忠貞適有憑。猿啼山不斷,鳶跕路難登。海岸出交趾,江城連始興。繡衣當節制,幕府盛威稜。勿憚九嶷險,須令百越澄。立談多感激,行李即嚴凝。離別胡為者,雲霄遲爾昇。〔注解〕(1)膺:胸、內心。(2)長策:良好的計策。

典故說明 「義憤填膺」係由「義憤」及「填膺」二語組合而成。「義憤」見於《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逸民列傳〉是記敘東漢時品行高節、隱居不仕的人,作者范曄在序中寫明為這些人立傳的原因。西漢末年時,王莽篡位,士人內心都充滿了「義憤」,卻無法表達出來,見到傳統文化被破壞殆盡,都不願再出來為國家盡力,紛紛隱居起來。即使後來漢光武帝禮聘他們,也不願意出仕,更不用說到了東漢中後期,小人當道的時候了。這種高尚的品行是值得為他們立傳的。「義憤」是指士人見到漢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機可乘,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這是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替朋友餞別寫的一首詩,說從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卻不受重用,一直為他感到委屈。今日友人有機會為官,徵召的命令也下來了,這位朋友必須立刻前往嶺南上任。高適除了不捨之外,也叮嚀他到異地應注意的事情。詩中的「氣填膺」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懷才不遇感到不平,氣憤填滿胸中。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