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未決意思

拼音 yóu yù wèi jué

釋義 猶豫:遲疑。拿不定主意,不能做出決斷

成語出處 《舊唐書·裴寂傳》:“高祖將先定京師,議者恐通為後患,猶豫未決。”

簡體字 犹豫未决

常用程度 一般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猶豫不決猶豫不定

相反詞 當機立斷斬釘截鐵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ㄧㄡˊ ㄩˋ ㄨㄟˋ ㄐㄩㄝˊ

拼音 yóu yù wèi jué

成語解釋 義參「猶豫不決」。見「猶豫不決」條。

成語典故 此處所列為「猶豫不決」之典源,提供參考。※《戰國策.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畏秦,止於蕩陰,不進。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間入邯鄲,因平原君謂趙王曰:「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已而復歸帝,以齊故。今齊湣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1>猶豫未有所決。〔注解〕(1)平原君:趙勝,??西元前351,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封於平原,故稱為平原君。喜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當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猶豫不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猶豫」一語就是遲疑不決的意思。在《楚辭.屈原.離騷》中已可見到:「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的用法,它在文獻上有許多寫法,如「由豫」、「游預」等。至於「猶豫不決」一語可能出自於《戰國策》。據《戰國策.趙策三》載,有一次秦國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援,魏王派出將軍晉鄙帶兵前往救援,但是晉鄙害怕秦國的勢力,不敢正面交戰,因此就把軍隊駐紮在蕩陰這個地方,按兵不動。另一方面,魏王又派了將軍辛垣衍為使臣,前去邯鄲勸說趙王,說秦王其實並非真正要占領邯鄲,只是希望各國能擁戴他,尊稱他為帝,這樣秦王一高興,就會退兵,邯鄲也就可以解圍了。趙國的相國平原君一聽到這樣的事情,認為事態嚴重,一時拿不定主意。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聽說魏國派人勸說趙國尊秦為帝,感到很氣憤,於是要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準備當面勸他打消這個念頭。原文中的「猶豫未有所決」後來可能演變成「猶豫不決」這句成語,指遲疑不定,無法拿定主意。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