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奈何意思
注音 ㄨˊ ㄎㄜˇ ㄣㄞˋ ㄏㄜˊ
拼音 wú kě nài hé
釋義 奈何:如何;怎麼辦。不得已;沒有辦法。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
簡體字 无可奈何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何,不能寫作“合”。
相似詞 百般無奈、迫不得已
相反詞 誠心誠意
成語故事 漢武帝時,由於統治階級對內以嚴酷的手段進行治理,對外又不斷地進行擴張,對百姓強徵暴斂,使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尤其是廣大農民,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他們紛紛舉行起義,起義隊伍大的數千人,小的幾百人,自立旗號,攻打城池,奪取武庫,釋放死囚,殺官員,在鄉里搶劫富豪,救濟貧民,響應者不計其數。起義震驚了當時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們都很害怕,急忙調兵遣將,派重兵前去武力鎮壓。然而,起義的隊伍卻越戰越勇,有不可阻擋之勢。皇帝和大臣們恐慌了,只得調集了更多的軍隊,執行殘酷的殺戮政策,一下子殺了一萬多人,還殺了給起義軍運送糧食的幾千人,這樣,幾年後才捕獲了一些起義軍首領。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義者和沒被殺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來,佔領山嶺和水鄉,使水陸交通阻塞,他們往往成幫結夥地襲擊官軍,鬧得聲勢很大,統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對起義軍毫無辦法。於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規定:對於成夥的盜賊沒有發覺的,或者已經發覺應捕獲而沒有能夠捕獲的,凡年俸祿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主要責任者,一律處死。打這以後,小官吏怕殺頭,雖有農民起義者也不敢揭發,怕揭發了抓不住人,自己觸法並牽連郡太守,而郡大守也不願意他們揭發,所以,農民起義軍隊伍越來越壯大。“無可奈何”這句成語,在這個故事中是用來形容統治者對農民起義恨之入骨,幹方百計想消滅他們,但起義軍卻越戰越勇,聲勢越來越大,統治者對此只能懷恨在心中,卻毫無辦法。
英語翻譯 against one's will
日語翻譯 どうしようもない,打(う)つ手(て)がない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ㄨˊ ㄎㄜˇ ㄋㄞˋ ㄏㄜˊ
拼音 wú kě nài hé
成語解釋 毫無辦法、沒有辦法可想。#語出《戰國策.燕策三》。△「切齒腐心」、「迫不得已」、「望洋興嘆」
【語義說明】毫無辦法或沒有辦法可想。
【使用類別】
用在「毫無辦法」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事到如今,無可奈何,只有面對現實一途。
<02>老王無可奈何地嘆息道,一切都是命運啊!
<03>對於不可抗力的天災,任誰也無可奈何啊!
<04>對於颱風造成的損失,農民們感到無可奈何。
<05>老爸遇到調皮的妹妹,任他再嚴肅也無可奈何。
<06>見到眼前的情景,他無可奈何地搖搖頭,便離開了。
<07>今天計畫遭致失敗,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你就別自責了。
<08>他看著眼前雜遝紛陳的一切,臉上滿是無可奈何的表情。
<09>對於火災造成的損失,王老闆也只能無可奈何地自認倒楣。
<10>儘管科技如此進步,但對暴風雪、龍捲風等天災仍是無可奈何。<11>老張雖然深受老闆重用,但為了照顧中風的父親,無可奈何、依依不捨地辭職了。
成語典故 #《戰國策.燕策三》1>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2>偏袒扼腕3>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4>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5>。太子6>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注解〕(1)典故或見於《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屈原》、《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溫舒》。(2)樊於期:??西元前227,戰國時秦將。避罪於燕,得燕太子丹之庇護,後因荊軻欲替太子丹殺秦王,希望得其首級以入秦,遂自刎而死。(3)偏袒扼腕:偏袒,袒露一臂。扼腕,用手握腕。形容憤慨已極。(4)切齒拊心:怨恨至牙齒切磨,拍擊胸膛。形容痛恨到了極點。拊,音ㄈㄨˇ,拍打、輕擊。見「切齒腐心」。(5)自刎:自殺,割喉嚨結束自己的生命。(6)太子:戰國時燕王喜的太子,名丹。丹患秦之強大,使荊軻入秦刺始皇,事不成,秦急攻燕,喜斬丹欲獻秦,秦復進兵,卒滅燕。亦稱為「燕太子丹」。〔參考資料〕■《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屈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溫舒》自溫舒等以惡為治,而郡守、都尉、諸侯二千石欲為治者,其治大抵盡放溫舒,而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乃使光祿大夫范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至萬餘級,及以法誅通飲食,坐連諸郡,甚者數千人。數歲,乃頗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復聚黨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無可奈何。於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典故說明 「無可奈何」這句成語指的是毫無辦法或沒有辦法可想的意思。典源出自於《戰國策.燕策三》。戰國末期,秦國勢力強盛,不斷出兵侵佔其他國家的領土。當時燕國是一個地處東北方的弱小國家,最初,燕王為了與秦國友好,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為人質,在秦國,太子丹受到很差的待遇。太子丹逃回燕國後,為了抵抗秦國的侵略,同時也為了報仇,便經人介紹認識了荊軻,請他作刺客,到秦國刺殺秦王。由於荊軻遲遲不出發,太子丹便催他趕快上路,荊軻說:「就算我到了秦國,秦王也不會見我啊!除非我能帶著樊於期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前往,也許就有機會見到秦王。」樊於期本是秦國的將領,因為得罪秦王,逃到燕國,秦王懸賞千金要他的腦袋。太子丹聽了說:「樊將軍是來投靠我的,我怎能為了自己而殺了他?請你再想別的方法。」荊軻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殺樊於期,就私下去見樊於期,告訴他這個想法。樊於期聽了後,馬上拔出利劍當場自殺。太子丹聽說這件事,趕去阻止卻已經晚了一步,伏在樊於期的屍體上痛哭失聲。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只有將樊於期的頭放在盒子裡封起來,交給荊軻,讓他帶去秦國求見秦王。後來「無可奈何」就用來指毫無辦法或沒辦法可想的意思。
近義成語迫不得已 望洋興嘆 無計可施 無能為力
反義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