殃及池魚意思

注音 ㄧㄤ ㄐㄧˊ ㄔㄧˊ ㄧㄩˊ

拼音 yāng jí chí yú

釋義 比喻無緣無故地遭受禍害。

成語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簡體字 殃及池鱼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相似詞 池魚之殃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宋國的一城門發生火災,火藉著風勢越燒越旺,城裡的居民紛紛到護城河去取水滅火,大火被撲滅了,但護城河的河水也被舀幹了,河裡的魚再也沒法生存下去,全部被幹死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ㄧㄤ ㄐㄧˊ ㄔˊ ㄩˊ

拼音 yāng jí chí yú

成語解釋 殃,災禍。「殃及池魚」,指禍連池中魚。比喻無故受到牽累。典出《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

【語義說明】比喻無故受到牽累。
【使用類別】
用在「無辜受累」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這間工廠失火,旁邊的民宅也被殃及池魚,燒得一乾二淨。
<02>他們雙方互告,卻把我也牽連進去,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03>他含沙射影地指責了一些人,相信流言流語中,殃及池魚必難免。
<04>這起爆炸案除了造成一死一傷,還殃及池魚,造成許多民宅倒塌。
<05>在那個緋聞事件中,由於某些報紙亂猜測,殃及池魚,傷害最深的,竟是無辜的第三者。

成語典故 #《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1>知與不知皆不足恃,其惟和調近之,猶未可必。蓋有不辨和調者,則和調有不免也。宋桓司馬2>有寶珠,抵罪出亡3>。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4>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5>也。紂為不善於商,而禍充天地,和調何益?〔注解〕(1)典故或見於漢.應劭《風俗通義.佚文.辨惑》。(2)桓司馬:桓魋,春秋時宋國人,生卒年不詳。任司馬,宋景公寵信之。後得罪出奔至曹國,欲叛宋,曹人反叛魋,後又逃至衛國。(3)抵罪出亡:犯罪逃亡。抵,當。(4)竭池:將池水排盡。(5)及:牽連。〔參考資料〕漢.應劭《風俗通義.佚文.辨惑》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俗說:司門尉姓池,名魚,城門火,救之,燒死,故云然耳。謹案:《百家書》:「宋城門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見,但就取之,喻惡之滋,並中傷良謹也。」

典故說明 春秋時,宋國的司馬桓魋曾受到景公的寵信,權傾一時,家財萬貫,還擁有一顆珍貴的寶珠。後來他因犯罪逃亡國外,景公想要那顆寶珠,便派人去問他寶珠的下落,桓魋隨口答說:「我丟到池子裡了。」眾人便將池水排盡找那顆珠子,但卻一無所獲,且因為沒有水,池子裡的魚都乾死了。宋景公為了要找寶珠,排光池水,使池裡的魚受到無辜牽連。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殃及池魚」,比喻無故受到牽累。另外,漢朝應劭的《風俗通義》裡,也有記載「殃及池魚」的不同故事。他寫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一個看守城門的人,姓池名魚,城門失火時上前撲救,結果被燒死。但有一本《百家書》裡卻是記載:「宋國的城門失火,眾人舀池子裡的水救火,池水因而乾枯了,裡面的魚都露了出來,就被大家抓去吃。」也說明了池魚因城門失火而受到無辜牽連。

近義成語波及無辜 無妄之災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