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筆從戎意思
注音 ㄊㄡˊ ㄅㄧˇ ㄘㄨㄙˊ ㄖㄨㄙˊ
拼音 tóu bǐ cóng róng
釋義 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投:扔掉。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范曄《後漢書 班超傳》:“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簡體字 投笔从戎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戎,不能寫作“戊”。
相似詞 棄文就武
相反詞 解甲歸田
成語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檔案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英語翻譯 give up the pen for the sword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ㄊㄡˊ ㄅㄧˇ ㄘㄨㄥˊ ㄖㄨㄥˊ
拼音 tóu bǐ cóng róng
成語解釋 戎,軍旅。「投筆從戎」指棄文從軍,以衛國立功。#典出《東觀漢記.卷一六.班超列傳》。
【語義說明】比喻棄文從軍,以衛國立功。褒義。
【使用類別】
用在「志向遠大」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好男兒,當自強,投筆從戎上戰場。
<02>戰事一舉,他立即整裝返國投筆從戎。
<03>為了抵抗外侮,許多青年紛紛投筆從戎。
<04>隊上的幹部,大多是投筆從戎的年輕學生。
<05>我長大以後也要學班超投筆從戎,報效國家。
<06>戰爭爆發後,青年紛紛投筆從戎,奔赴前線。
<07>如今國家有難,好男兒當投筆從戎,報考軍校。
<08>抗戰時,許多在學青年毅然投筆從戎,加入抗日行列。
<09>報國不一定要投筆從戎,在自己崗位上好好努力也是一樣。
成語典故 #《東觀漢記.卷一六.班超列傳》班超1>,字仲升,扶風安陵2>人,徐令3>彪4>之子也。為人大志,不修小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持《公羊春秋》,多所窺覽。家貧,恆為官傭寫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5>投筆歎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6>、張騫7>,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8>間乎!」〔注解〕(1)班超:西元32?102,字仲升,東漢右扶風平陵人。班彪之子,班固之弟。明帝時出使西域,平服五十餘國,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又以軍功封為定遠侯。(2)扶風安陵:東漢右扶風安陵縣,地約在今陝西省咸陽縣東二十里。(3)徐令:徐縣縣令,班彪之官職。徐,指臨淮郡徐縣,約在今安徽省盱眙縣西北八十里。(4)彪:班彪(西元3?54),字叔皮,東漢扶風安陵人。才高好著述,繼司馬遷《史記》作西漢史六十五篇,未完而歿,後由子班固及女班昭繼續完成,即今《漢書》。(5)輟業:指停止抄書工作。(6)傅介子:生卒不詳。西漢北地義渠道人。昭帝時出使大宛,降服樓蘭、龜茲。因誅匈奴使者,還拜中郎。後又斬樓蘭王,被封為義陽侯。(7)張騫:??西元前114,字子文,西漢漢中成固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打通與西北諸國的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8)筆研:筆硯。研,通「硯」。〔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四七.班梁列傳.班超》
典故說明 據《東觀漢記.卷一六.班超列傳》載,東漢時,班超因家境貧困,只好為官府抄寫書籍,賺取微薄薪水,以供養母親,貼補家用。有一天,他做得有些厭煩,便停止抄寫,將筆擱置於一旁,嘆息說:「大丈夫應效法傅介子、張騫等人,立功邊疆,保家衛國,怎能長久從事文書工作,將生命耗費在筆硯之間呢?」於是決定從軍報效國家。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投筆從戎」,用來指棄文從軍,以衛國立功。
近義成語棄文就武
反義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