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嘲熱諷意思

注音 ㄌㄥˇ ㄔㄠˊ ㄖㄜˋ ㄈㄥˇ

拼音 lěng cháo rè fěng

釋義 冷嘲:冷言冷語;尖刁刻薄的風涼話;熱諷:辛辣難忍的諷刺語。用尖銳、辛辣的語言進行譏笑和諷刺。

成語出處 清 袁枚《隨園三十二種 牘外餘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諷。”

簡體字 冷嘲热讽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嘲,不能寫作“朝”。

相似詞 冷言冷語冷語冰人

相反詞 誠心誠意、真誠以待、赤誠相見

英語翻譯 rant and rave

日語翻譯 皮肉(ひにく)を言ったりあてこすったりす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ㄌㄥˇ ㄔㄠˊ ㄖㄜˋ ㄈㄥˋ

拼音 lěng cháo rè fèng

成語解釋 形容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諷刺。※語或本清.袁枚《牘外餘言》。△「冷言冷語」、「冷敲熱罵」、「熱唱冷嘲」

【語義說明】形容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諷刺。
【使用類別】
用在「言語譏諷」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這些冷嘲熱諷的話,讓我聽了難以忍受。
<02>這篇文章針對時事冷嘲熱諷,筆鋒十分犀利。
<03>只要有人不順他的心,他就會冷嘲熱諷地批評對方。
<04>這個犀利的評論家,總是以冷嘲熱諷的筆調批評時事。
<05>對於別人的困難,我們應該要耐心幫助他,不能對他冷嘲熱諷
<06>老王經常冷嘲熱諷地批評初學者,完全忘了他曾經也一竅不通。
<07>小明善嫉,對於別人的成就,不但不能欣賞,反而冷嘲熱諷,批評別人。

成語典故 ※清.袁枚《牘外餘言》昭公1>元年,楚公子圍2>為虢3>之會。其時子圍篡國4>之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5>,冷譏熱諷,皆由于心之大公也。其時嘿嘿者,惟向戌之老奸、樂王鮒之幸臣耳。君子于此,可以觀人。我不惡樂王鮒,而惡向戌;一真小人,一偽君子也。〔注解〕(1)昭公:魯昭公(??西元前510),春秋時魯國國君。(2)楚公子圍:即楚靈王(??西元前529),名圍,春秋時楚國國君。魯哀公二十八年,弒其君郟(ㄐ|ㄚˊ)敖自立為王。(3)虢:音ㄍㄨㄛˊ,春秋國名。魯昭公元年,楚公子圍和向戌等人會於此。(4)篡國:以不當手段奪取國家君位。篡,音ㄘㄨㄢˋ。(5)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雜,議論紛亂的樣子。見「七嘴八舌」。

典故說明 「冷嘲熱諷」原作「冷譏熱諷」。春秋時楚國公子圍篡國弒其君郟敖自立為靈王這件事,人盡皆知,並且都覺得氣憤不平。而晉國大夫們也對這件事議論紛紛,言語尖酸、刻薄,帶著嘲笑和諷刺的意味,這是因為他們有顆公平無私的心。「冷嘲熱諷」與「冷譏熱諷」意同,用來形容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諷刺。

近義成語冷言冷語 冷嘲熱罵

反義成語義正辭嚴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