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意思
拼音 sān cùn zhī shé
釋義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簡體字 三寸之舌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三寸不爛之舌
成語故事 漢高祖劉邦的得力謀士張良,精通兵法,很有謀略,能言善辯。他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劉邦稱帝之後,想封張良為“留侯”,張良想出家當道士說:“我憑著自己的三寸舌,報了秦國滅韓國之仇,我心滿意足了”
英語翻譯 a glip tongue <smooth talk>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ㄙㄢ ㄘㄨㄣˋ ㄓ ㄕㄜˊ
拼音 sān cùn zhī shé
成語解釋 義參「三寸不爛之舌」。見「三寸不爛之舌」條。
成語典故 此處所列為「三寸不爛之舌」之典源,提供參考。◎1《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1>已定從2>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3>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4>。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5>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注解〕(1)平原君:趙勝(??西元前351),戰國趙武靈王之子。封於平原,故稱為平原君。喜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2)定從:簽定縱約。從,通「縱」。(3)相:音ㄒ|ㄤˋ。本指視察、仔細看,這裡為「看相」的「相」,「不敢復相士」就是不敢再以面貌觀察人才能的優劣。(4)九鼎大呂:九鼎及大呂均為傳國寶器,比喻地位極為重要。九鼎,夏禹所鑄的九口大鼎,象徵九州。大呂,周廟大鐘。(5)彊:音ㄑ|ㄤˊ,同「強」。◎2《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弃人閒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三寸不爛之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舌頭是說話的主要器官,長約三寸,古人多用「三寸舌」或「三寸之舌」來表示口才。例如《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載,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被圍,情況相當危急。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平原君姑且接納了他。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毛遂仗劍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勢,義正辭嚴,氣勢凌人,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讚賞毛遂說:「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呂還要有分量。毛先生三寸的舌頭,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另外如《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內容則是表述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在協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動了歸隱的念頭。他推薦蕭何擔任丞相,並向劉邦表達自己憑著「三寸舌」成為皇帝的軍師,位極人臣,已達到一般人最想要的目標了,於願足矣!所以希望能辭去職務,隱居修道。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